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心理治疗对产后抑郁症干预效果的临床分析论文

心理治疗对产后抑郁症干预效果的临床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24

心理治疗对产后抑郁症干预效果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产后抑郁症患者临床干预效果。方法对本院接收治疗的10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 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顺序分为两组, 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之后, 实验组有7例抑郁、4例焦虑低于对照组(16例抑郁、13例焦虑)(P<0.05)。结论对产后孕妇采用心理治疗能够有效的减少抑郁症的发生率, 值得推广使用。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对本院接收治疗的10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 将患者按照治疗时间顺序分为两组, 每组50例, 产妇的年龄在19~3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28.4岁。产妇孕周在37~42周之间, 且她们均具备经阴道自然分娩的条件, 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 ASA1~2级。两组产妇之间年龄、家庭情况等临床指标经统计学分析P>0.05,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患者入院后, 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如患者的心肺功能、体温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大多数患者在治疗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 制定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并且耐心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以及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等,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对于出现失眠的患者, 可以指导患者在百会、涌泉等穴位进行手指按压或者按摩, 使其身心放松而诱导入眠。也可以在神门、内关、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灸, 起到镇静安神宁心之效[2]。

  2结果

  实验中, 干预前实验组患者中有34例抑郁, 26例焦虑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之后, 实验组有7例抑郁、4例焦虑低于对照组(16例抑郁、13例焦虑), 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属于心理疾病, 主要是在患者在产褥期发生的一种抑郁。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产妇心理行为异常, 精神恍惚等, 病情严重的患者将产生自杀或他杀的念头, 严重危害产妇及婴幼儿的身心健康, 甚至给家庭造成很大的损失。产后抑郁症这种疾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诱因也比较多, 且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还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产后抑郁症的临床上发生率和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因素、产科因素、遗传因素等关系密切。国外相关学者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疾病的发生率为3.5%-33%, 而我国的发生率为3.8%~16.7%[3]。目前临床研究显示, 产后抑郁与患者的分娩知识缺乏、年龄、家庭不和睦以及贫困、受教育程度较低、母亲角色转化不适宜等关系密切, 但是在这些原因中, 家庭不和睦是占主要地位的。

  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 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①角色的转变:产儿出生后, 孕妇已经转变为妈妈的角色, 临床医生及时进行心理沟通, 恭喜患者角色的转变, 帮组产妇进行人工喂奶, 让孕妇切实感觉到自己角色的转变;②家庭温馨的教育:家庭和睦是孕产妇避免抑郁的关键因素, 在本组病例中, 多数产妇是由于家庭不和睦造成的, 比如, 公婆喜欢男孩, 生了女孩的孕妇在心里上产生很大的压力, 久而久之会产生抑郁症状;③音乐疗法:对孕产妇放一些温柔、静谧的音乐能够安抚孕产妇女的心理, 避免出现焦虑等症状, 在本组病例组, 实验组采用音乐疗法的孕产妇康复速度最快, 效果较好。

  总之, 通过综合干预措施, 包括认知疗法, 健康知识教育;对患者不良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正确疏导;积极的转变孕产妇的对待新生儿的观念, 接受自己和新生儿, 积极的面对生活, 并与家庭做好沟通, 给产妇提供一个良好的住院、家庭以及社会环境等可以明显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

心理治疗对产后抑郁症干预效果的临床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干预 临床 治疗 抑郁症 抑郁 效果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