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论文

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20

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

  早在数十年前,宗白华先生和林语堂先生就曾呼唤书法美学范畴的研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就说道:“从我们古人论书法的结构美里面也可以得到若干中国美学的范畴,可以和西方诸范畴作比较和研究,观其异同,以丰富世界的美学内容。”林语堂先生也在《吾土吾民》中指出:“书法艺术给美学鉴赏提供了一套术语,其代表的观念也可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这些美学范畴会使西方人大为吃惊。”两位老先生从跨文化视野的角度提出了书法美学范畴的价值。然而时至今日书法美学范畴的研究较于他的亲密伙伴绘画的美学范畴要落后不少,其范畴的研究至今颇显稚弱。因此,在借鉴前辈的研究成果上对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品格”“形质”“气韵”“性情”“意境”等范畴进行粗略的探讨与研究。

  古人论书论画无不把品格列为品评的重要方面。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有云:“书学不过一枝耳,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但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诸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这段话可以看出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伦理的文化向力,使书法审美形成了这样的心理定式。例如“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本并不是指的蔡襄,蔡氏三兄弟中光论书艺当以蔡卞,其次是蔡京,再才是蔡襄,但是蔡卞和蔡京都因为人品不佳后世恶其为人,于是变成了蔡襄。

  “品格”作为书法的审美范畴具有两种指向:一种是指书家的人品、志趣和胸襟等;一种是书法的品级与格调。古人论书论画都喜欢将书画进行品阶的划分,在我看来他们“品”的不光是书画本身,更能延伸到对天地的感悟即“道”的感悟。庾肩吾的《书品》将所载百数十人分为“九品”是当时九品中正制体系的一种在书法艺术上的投影。他的这种“书品”之法,在品人、品书方面形成一种审美传统。如清包世臣就有将清代书家分为五品九等:“神品、妙品(上、下)、能品(上、下)、逸品(上、下)、佳品(上、下)”。并分别就各品作了定义。如神品谓之:“平和简静,遒丽天成。”妙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能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逸品:“楚调自歌,不缪风雅。”佳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这些对品阶的具体品评实际上包含着古人对天地的感悟,时至今日书坛犹有以“品”为高下评判的指称。

  书法的“形质”是玄奥的,书法在形质美的创造中延伸其美的历史。书法的形质是由点画、线条之形与质构建成字、行和篇的形质。书法的外在美其实就是形质美。在书学漫长的历史上无数书家苦苦寻觅着形质美及其规律。书家们选择每一点、画、线条结构他的字,讲究排叠、讲究覆盖、强调错综调匀犹如宫室墙壁如建筑华屋一般。为了字的重心可以对点画进行增减,为了均匀可以错挪部位,以美为目标而创作着。

  形式美是一种秘密,欲对书法形质美的觅取就必须步入神秘的领域。发现汉字中隐含着的美,又独特的表现出来。刘德升以造行书擅名,胡昭和钟繇并师其法。他俩虽然同出一门却各自创造出可媲美之形质,后人云其“胡肥钟瘦”,胡昭以形质之“肥”以美,钟繇以形质之“瘦”以美。二王父子的书法之形质也是各异,宋四家也无不各异形质,各造美妙。苏东坡醉心于绵里藏针。黄山谷潜心放射式的结体,从字的内心放射出各种笔画,从此《瘗鹤铭》衍化而来。

  历代书法家不断的总结出创造美的方法与诀窍,留给来者丰富的遗产,但这些法则不是主宰,而仅仅是服务于艺术的,运用之妙存乎人心。且书法艺术中形质是外在的美,必定与神采美相互统一,即形与神的辩证统一,才晓书艺之真谛。

  天地在于吐纳,而阴阳相生。书法也在一呼一吸之中吐纳“气韵”。书法中的气息、气势、韵致是书艺家撷取节奏化、韵律化的意象,通过线条传达律动、节奏,形成开合呼吸,在静穆的写定中吐纳流动的经历。康有为有云:“熟极于汉隶及晋、魏之碑者,体裁胎必占,吾于完白山人得之,用墨侵淫于南、北朝而知气韵胎格”,康氏可谓是真知“气韵”者。

  书法之气既有阴阳之气分刚与柔,又有“内气”“外气”之分。“内气”是指一个字有气势和韵味,从点画调停和谐之中来。“外气”指的是字与字,行与行的整幅作品的联络顾盼而言。蒋和的《学书要论》中云:“一字八面流通为内气,一篇章法照应为外气。内气言笔画疏密、轻重、肥瘦,若平板散涣,何气之有?外气言一篇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不仅如此,书法也重墨韵之气,即墨之神采和韵味。浓墨欲其活,则墨彩艳发,气韵深厚;淡墨欲其华,神采焕发,元气充沛。然后潜气内转于字里行间篇内,书法便有一种呼吸的律动。

  书法气韵之吐纳正是书家内心的颤动与呼吸。艺术家的内心经过历练的气质使得其风貌与平庸之人决然不同,他们的目光、表情、言谈、举止自有其不凡的气度。书法中的高雅气韵也正存在于他们的精神修养与气质的陶冶之中。

  一切艺术都可以这样说:没有性情就没有艺术。书法在线条与墨色的逻辑意蕴中缘结着书家的性情。所谓情性者,笔墨情性也,书家的精神、意趣、情绪激射在笔墨之中,形质之内。书家以自己的生平和感悟寓寄在他的书法之中,虽然是隐形的,却又是真是袒露的。但是释读非易,知音难求。孙过庭或可谓是王羲之的知音了,他在他的《书谱》中将王羲之的作品进行分析,指点过王羲之在作品中吐露的心绪情节及情绪转换。韩愈又当是张旭的知音了,他的《送高闲上人序》成为书学史上的名篇。韩愈不轻易赞誉别人,但是对张旭倍加褒奖,说明他窥测到了张旭草书境界之深远,自己的心灵与之契合、感应、共鸣。可以说张旭已经从现实世界走入书艺世界,在自己的肉身之外塑造了书艺世界中的“张旭”只要张开张旭的作品便能感受到“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的张癫风神。

  书法的各书体均能显示笔墨性情,其中又以草书为最。草书最具抒情,最善写志。一个人的性格情性支配其行动。草书就如同一个人坐卧立行,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动态都可以流露出个性与特点。庄子的“醉之以酒而观其则”说明了只有在行动中,才能更鲜明的表现性情、敛容自持则不容易表达性情。另一方面,草书充满了强烈的运动感,笔走龙蛇,这是对于事物、生命运动最充分的体现,为其他的书体所不及。运用草书线条能够如实的传达出书家内心情感的旋律。

  书法的“意境”是书家赏玩天地自然、宇宙万物之色相、结构、节奏,以灵智觅取意象,熔铸自己的感情,通过线条的节奏,墨彩的韵律所创造出来的。这种书法的意境应该是造化和心灵的渗透、是形质与神采的有机交融,情感和理性的辩证统一。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可为典型的一个例子。颜真卿祭侄为忠愤所激发,心闸一开,情感滔滔,心手两忘而成传世名作。书法的意境是一种新创造。书家早期的临摹、研习墨迹、碑帖,只能成为一种借鉴,模仿是不能代替自己意境之创造的。正如王国维的三境界中的第一境界,那一切恰似“昨夜西风凋碧树”一般渐行渐远,正需要“独上高楼”独自做出创造,但“望尽天涯路”,书家往往在寻找书法创作意境时进入茫然无路的困惑之中。而达到第二境界着就必须有执着的追求精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有这样才能磨练出得心应手的硬功夫,才有可能触及第三境界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长期积累追求后,突然灵感的触发,书法意境妙手的偶得之,乃一般人所不能做到的。

  书法的审美范畴细分之下远不如此,这里仅就这几个经典的、重要的范畴进行了粗浅的论述,相信以后在理论界对书法的审美范畴体系会有一个完整的构建,让我们更加清晰和完整的了解书法的审美范畴。

浅析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范畴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国 书法 审美 艺术 范畴 浅析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