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微博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论文

微博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28

微博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微博于2006年由美国Twitter网站首先推出,2007年由校内网的创建人之一王兴于引进国内。2010年,微博在国内得到全面发展,这一年在中国被称为“微博元年”。2012 年 1 月 16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 年中国共有 24988 万人使用微博,学生网民占比为30.2%,是其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微博作为一款优秀网络社交平台,创建之初就定位青年群体,并在发展和推广中得到广大大学生的青睐。高校中几乎 100%的学生都上网,大学生不用微博或者不看微博会被视为“外星人”。因此,如何占领微博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新阵地,探索积极有效的教育路径具有重要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微博的特性

  Twitter的“小鸟”图标是微博的最初形象,生动概括了微博的特性,即鸟叫的短、频、快。

  (一)内容短小精悍。微博的最初设计构想是通过短信形式实现手机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字数被限制为140个字,虽然内容简短,但却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网站链接等多种格式,使用户不必过多地纠结于文字的精心组织,减轻了创作的负担,并能以平白的“语录体”语言,声情并茂又韵味深长地表达的碎片式信息,有效激发了大学生的更新欲望。

  (二)发布即时快捷。随着3G网络的成熟使用、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流量资费的下调,手机成为微博更新的主要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高达65.6%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至2013年6月底,我国用手机上微博的网民数为2.30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加了2710万,增长13.4%。手机上使大学生无需坐在电脑前面,即可随时随、方便快捷地更新微博,第一时间获得关注对象的最新消息,或与“粉丝”互动交流。2013年雅安地震,地震发生到发布首条微博仅53秒。

  (三)信息裂变传播。微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每个用户都是一个“自媒体”,并可以通过“关注”功能和“转发”功能实现基于用户关系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突破了其他媒体两级式、点对点的互动传播或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形成了渗透力强、多层级、网状式的互动传播,使信息传递能够如同核裂变一般,呈几何式爆发传播,产生影响力巨大的蝴蝶效应,如江南style、甄?体、表哥事件等均通过微博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微博的魅力分析

  研究微博对大学生产生的这些魅力所在,可以帮助我们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形势变化的方法手段。

  (一)微博能够满足大学生彰显自我的个性需求。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大学生作为人的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获得成人身份的认可,独立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以自己的思想影响他人成为一项重要的精神需要。而受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影响,大学生作为被教育和管理的对象,主体地位相对较低,缺少表达自己个性及愿望的话语权。但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发声环境和被关注的平等机会,并将丰富多彩的个人思想浓缩展示、随意表达,充分满足个性发展的强烈诉求。

  (二)是微博能够满足大学生情感抒发的心理需求。微博即时便捷的特性,使得大学生能够将碎片时间高效利用,避免地点、场合等局限,既可以第一时间传递高兴、兴奋等情绪,也可以寻求安慰,排解压力、苦闷,使大学生快捷地把情感宣泄出去,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受。据有关调查,在高校中,用微博客发布的内容,写自己的心理动态的占50%。

  (三)是微博能够满足大学生广泛交际的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较高位置。面对高校相对自由的环境改变和自身的成长发育,大学生社交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强烈和迫切。微博通过验证用户身份,创造相互信任的良好环境,并通过信息的分享互动,帮助大学生密切同学联系,方便参与社会活动,有效巩固和拓展的社交圈,较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使用需要。

  三、微博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微博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新的挑战。相对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微博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互动性、匿名性,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知情、交流、参与等愿望。调查显示,63%的大学生博主把微博视为最重要的消息来源。但微博没有经过核实、审核等环节,虽然信息时效性强、覆盖面广,但信息良莠不齐,一些消极、腐朽、暴力、色情的声音夹杂其中,特别是一些受西方支持的所谓精英、异见人士,将触角伸向高校,肆意传播宪政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甚至民族分裂主义,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师生关系地位面临新的挑战。微博的裂变式传播,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大学生容易受到朋辈、社会等信息源的影响,或者成为自己成为影响他人的“意见领袖”,以往学校、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权威地位被彻底撼动。2013年河北廊坊3千学生罢课怒砸食堂,被中国青年网评为年度十大热门微博事件之一,折射出学校教师不仅存在影响力逐渐弱化的危险,甚至会出现被推向对立面的极端情况。

  (三)传统教育方法面临新的挑战。微博的出现,一是成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触及的盲区,二是降低了灌输式理论教育的实效,三是使得教育的随机性难度性增大,主题宣讲、理论辅导、典型宣传等传统手段,受组织形式、教育时段、准备时间的限制,不能跟上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时代的路径构建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把微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应用微博开展新形式的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一)树立微博施教的思想理念。高校要积极研究学生微博活动动态,树立正面引导的思想认识,防范可能由微博引起的群体事件,做到预有准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变化,更新思想理念,主动参与学生的微博互动交流,探索运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各级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自控能力,正确鉴别微博中传递的网络信息。

  (二)掌握微博施教的潮流动态。通过构建高校微博体系,畅通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微博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如:开设辅导员个人微博,建立相互“关注”关系,形成师生联系的微博纽带;培养以学生为骨干的微博观察员队伍,及时收集真实想法,及时反馈重要信息;建立学校官方,主动推送权威信息,接受学生意见建议。

  (三)创新微博施教的形式内容。充分挖掘微博的平台功能,在服务学生中凝聚人心, 寓教于无形,如:设立专项学生工作微博,帮助解决创业就业、法律维权等实际困难;开辟实事新闻、科普讲坛等栏目微博,辟除流言、谣言影响;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编发专题微博,形成正确的微博舆论导向,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微博心理服务,避免面对面的尴尬。

  (四)开展微博施教的实践活动。把线上的微博施教与线下的课堂教育统起来做,形成齐抓共管、全域覆盖的合力,如:开展社团微博活动,鼓励学生在微博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开展党团微博活动,让学生在微博中参政议政,巩固微博中的意识领域防线;开展主题讨论或主题投票活动,在平等的思想交流、碰撞、分享、辨析中,澄清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开展微博实验活动,在实验中去伪存中,培养大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思考的意识。

  (五)建立微博施教的制度机制。一是要有人抓,高校建立负责微博管理的领导小组,推动微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各级指定专人负责与学生进行微博互动,抓好微博施教的具体落实。二是有奖惩,将微博纳入优秀社团、先进部门的评比内容,让教工走近学生有动力。三是有监督,由保卫部门加强微博平台上的信息监控,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微博恶意炒作,散布有害信息和煽动群体事件。

微博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高校 思想 政治 思考 教育 路径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