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美育特点与实施途径探微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美育特点与实施途径探微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1-05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美育特点与实施途径探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87-01

  美育又称审美情感教育。小学语文美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为指导,以小学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我国,美育发展源远流长,与小学生特性融通;美育特点鲜明与小学语文教学一脉相称;教师的美育探索从未止步,总结出不乏真知灼见的实施途径 。笔者拟此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儿童特性与美育渊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儿童心理特点看,少年儿童尚美、爱美。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就喜欢色彩艳丽的东西。二、三岁的孩子,就知道穿饰有花、草和小动物的衣裤。入学以后,他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就表现得更自觉、更强烈。他们好奇,所以能用好奇的心灵去观察事物;他们好幻想,所以能上天入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凭着那颗天真幼稚的童心,发现了社会自然中许多有趣的秘密,许多闪光的东西,许多常人无法体验到的美感。他们仰慕英雄业绩,向往进步光明。一朵小红花、一颗五角星、一条红领巾都能掀起他们追求美的心理波澜。由这种心理特性所决定,使少年儿童对美的事物特别注目,是很自然的。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由于他们缺少知识和经验,对美的理解还带有许多直观和自发的简单特质。他们虽然从小就有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要求,却不一定真正理解什么是美,有时反而会以丑为美。从爱美到审美这中间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尽快缩短这个距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古往今来,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美育。孔子把"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把它看作是兴国安邦的重要措施。在我国近代史上,教育家蔡元培更是美育的倡导者,他任教育总长时,提出美感教育。现代教育中,美育仍是举足轻重的。美育传授审美文化,引导学生走进审美体验,塑造其审美意识,帮助掌握美的规律,以引导审美感受,这是其他教育活动所不能取代的功能。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中美育得到了全面的阐述:"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

  走进新课程后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美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前新课程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美育渗透于课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强调语文美育,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情趣盎然的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美,品味美,体验美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促进学生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特殊任务,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2.美育突出的特点:形、情、悦

  形象性--寓教于"形"。美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它是通过展现形象体系供受教育者以直接的具体的观照、激发和净化感情,而不是通过传达概念体系促使受教育者去作抽象的思维。"可见,美育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形象性。 语文美育是以展示课本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为手段的教育。课文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景观,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机智勇敢的王二小、雨来等。

  情感性--寓教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现实生活碰撞的产物。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是学习语文的关键,也是审美的关键,"一切景语皆情语",如史铁生的散文名篇《秋天的怀念》就是一篇母爱无言秋正浓的文章。教学中就要把握一个"情"字,按照"知事之人理文脉,未成曲调先有情"――"咬文嚼字悟母爱,细节之中品深情"――"升华拓展悟人生,泼泼洒洒无限情"的思路设计组织教学,披文入情,学生才能言意两得,情理自悟。

  愉悦性――寓教于"乐"。学生面对优美的文章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愉快,舒适的感受,为美好的事物所感动,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对丑陋的现象产生痛恨,愤怒与不满的情绪反应,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主动走进文章,而不是牵着学生去分析字词句。教改中涌现出来的"情境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之所以得到小学语文界的充分肯定,在于它显示出了美育的特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以情的感染为本质特征的审美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对象在感性直观中理解,在审美愉悦中求索,在情感激动中陶冶。

  3.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

  3.1 深钻教材,发掘美。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小学语文教材是美的荟萃的蓝本。选编内容大都文质兼美,其中不乏名篇佳作。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为教材中蕴涵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感动,从教材中心领神会,深入领悟美,而且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蕴涵的各种美学因素融化到预设中、实施到课堂上,让学生从教学中由"知之"到"乐之",引导学生感悟、体验美,表达、分享美。用美学的眼光看教材,你会发现语文美育的内容相当丰富,语文教材就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美的因素比比皆是,既有丰富的内容美,又有精妙的形式美,既要五光十色的自然美,还有鼓舞人心的社会美,独具特点的艺术美。这些美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用心挖掘,发现教材中的美,并将它按美学范畴归类。   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是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这里有描写日月星辰的《太阳》、《看月食》、《海上日出》、《火烧云》;有描写山川草木的《黄山奇石》、《桂林山水》、《草原》;有描写花鸟虫鱼的《荷花》、《燕子》、《大熊猫》……这些课文中描写的事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审美情趣。教学得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激发起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并能从中获得自然美的感受,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美,也就是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美。人,是社会美的核心,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那些推动社会历史车轮前进的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坚定执着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及那颗颗美好的心灵都是教材所表现的重要内容。例如,表现革命斗争美的《王二小》、《小英雄雨来》、《飞夺泸定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表现劳动美的有《捞铁牛》、《南泥湾开荒》、《挑山工》;表现人们心灵美的《诚实的孩子》、《一个苹果》、《伟大的友谊》等等。《忆铁人》体现风尚之美,《张海迪和她的妹妹》体现人格之美,《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之美,《养花》体现了生活之美……通过学习这些表现社会美的课文,学生将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对他们树立远大的中国梦,塑造美好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美,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篇:表现热心于科学研究的有《数星星的孩子》、《达尔文和小松鼠》等;表现科技发展新领域、新成果的《新型玻璃》、《太空生活趣事多》、《呼风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如教师只从抽象的理性角度去介绍,往往会使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小学生很快丧失兴趣,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美,评价科学技术美并运用美的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创造。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这里主要指语言艺术的美、文章结构的美,语言表达的美、意境的美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这对于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语言运用"、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必不可少的。

  由上可见,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学艺术美的载体。它将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熔为一炉,使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美和谐的融汇在语言文字当中。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一双善于发掘美的眼睛,努力发掘教材中那形式多样的体裁美,凝炼生动的语言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新颖巧妙的结构美,灵活多样的手法美。

  3.2 教学得法,赏悟美

  3.2.1 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美的文章中有很多可探寻的意境。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往往难以直接入境。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之中。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兴趣来源于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 这就要创设好审美情境。对课文的欣赏实践, 教师要指点门径,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揣摩语感, 以景生情, 从情联想到境。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 制造气氛, 如表情范读, 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 以情动情, 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 《荷花》 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情境, 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 "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 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 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又如在教学《月光曲》时,可创设情境,让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海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学生边听边想,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大海,大海由平静到波涛汹涌。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美丽的浪花,一个跳动的音符,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月光下的大海那独特的意境之中。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境辽阔深远,诗人描绘了黄鹤楼、碧空、长江等壮阔画面,将自己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寄托在滚滚东去的大江之中。教学中应该努力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3.2.2 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 博大精深, 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如《燕子》一文中的"赶"、"掠"、"落"等词准确传神地写出燕子从南方赶来闹春的急切心情和飞翔时的轻盈轻巧。文章结尾句以新颖贴切的比喻把作者心灵深处的惊讶与赞叹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为读者展开联想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在教学这些美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品词、品句、品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也能使学生对文章所表现出美的意境和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又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咏读诗句的基础上,抓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千古名句去想象表达"满园春色"的美,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表达,不仅发展了语言,还自然加深了对美的理解和欣赏,使美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学习古诗《江雪》时学生往往只看到表面---雪景的壮观,而不能透过文字理解深层的含义,这时教师就要点拨引导,让学生抓住"独钓",细细观察渔翁,使学生理解寒冷寂静的环境里,渔翁竟然不怕寒冷,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从而产生对渔夫的敬意,达到审美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赏读,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韵律美,并背诵积累之。

  3.2.3 启发想象,丰富形象美 。审美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内部和外部复杂而有系统的反映,学生的审美活动中也同人类的发明一样离不开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启发想象不但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促使学生产生美感的重要方法。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对事业、科学、真理、人类之美孜孜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 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寻找他们的思想根源, 从而感知人物的形象与心灵。另一方面,儿童的想象力是相当丰富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想象来再现教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及生活场景,从而发挥学生的审美想象,产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神思篇》)的效果。学生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正确的审美想象,能使静态的文字符号变得生动、丰满,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所受到的审美教育也不再是空洞和肤浅,而是更加具体和深刻。如在教学《忆铁人》一课,可抓住最后一句"夜深了,铁人还在那里辗转反侧"。展开想象,想象铁人在想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引导,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从中领悟到铁人的好品质,从中体会到铁人形象之美。又如《白杨》一文以象征的手法,歌颂建设者扎根边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教师可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品味,使学生很快地将白杨与建设者紧密地联系起来,更深刻地感受"白杨"这一形象的美。

  3.2.4 拓展延伸, 学习创造美。 新课标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审美教育的归宿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创造美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会到美时, 就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创作冲动和灵感, 想读、想说、想写、想演。这时教师就应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把整个审美过程进一步提升。可根据学生的特点, 结合课文的学习, 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比如课本剧表演, 既是一种欣赏, 又是一种再创造,进行交流分享、写作练习, 也是创造美的活动, 可采用读书分享会、读写结合的续写、 仿写、改写等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训练,在美的氛围中进行"语用"创造。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遵循美育特点与实施途径,有机进行美育渗透,运用美育策略,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 从而使学生心理上产生愉悦, 精神上得到满足, 情感上产生共鸣, 理智上得到启迪, 语言上得到积累,不知不觉地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 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美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不懈求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美育特点与实施途径探微

论文搜索
关键字:美育 语文 途径 特点 背景 课程
最新基础教育论文
试论辅导员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策
探究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新模式
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幼儿园国学教育
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策略
浅析信息时代家校共育新模式
小学高年段学生家校共育的思考与建议
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中的新思路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基本形式
热门基础教育论文
论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语文与生活双赢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小学数学课改论文
班主任工作点滴谈
关于小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论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及其基础
培养学生情商,树立健全人格
生活中的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