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无为而治”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无为而治”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践与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2-14

“无为而治”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践与思考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达到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不只是管理理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无为而治”思想的管理实践。

  一、“无为而治”思想

  老子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它蕴涵着三个概念:有为、无为、无不为。

  1.“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

  “无为而治”是一种领导行为和管理效果的高超艺术,是管理行为中的超脱、适度、使众和感化。“无为”不是“不为”,不是一无所为和无能为力,更不是妄为、随意而为、违道而为。“无为”是从“无为”的态度去“有为”,对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有为而为之,应出自事物之自然,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2.“无为而治”思想对学校管理的启迪

  老子主张行道不能违背规律,否则"有为"就是――乱为、妄为。老子的这种管理思想没有因二千多年的岁月而磨灭,反而经受住了千千万万实践的检验。

  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管理思想,赋予了传统无为而治思想新的时代内容,“自信有为,敢于无为”使之服务于现代学校管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由无为达到无不为,促进每个员工积极、主动、自觉地工作,逐步达到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

  二、学校“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实践

  学校之为在于培养人才,以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善用人的方法来培养集体主义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体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达到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1.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

  (1)推进“依法治校”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管理理念。无情决策,有情操作,“依法治校”强调的是纪律、秩序,“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文关怀、人本化管理。在实际管理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很多两难问题。如果严格按照“法规、规章制度”来办事,可能造成管理缺乏人情味;反之,如果事事“以人为本”,则很容易出现偏颇、感情用事,导致管理无序,使法规形同虚设。制度制定要从内容上做到两者兼顾,融“柔性”和“刚性”为一体,既体现科学性,又反映民声、民意。内容阐述上要避免太教条,讲话留有余地,处理问题留有空间,这样在碰到棘手问题时,工作不致于陷入被动,真正体现出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2)创设民主协作氛围。为了实现“无为而治”,学校营造了一个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的宽松环境,让民主在这个环境中充分滋长。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学校管理者要始终以一个谦恭的学者、懂礼贤下士的智者身份听取老师们、学生们以及社会的意见,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广泛借鉴,善于选择,以商量的口吻、以平和的心态蹲下身子与人交流,对教师主动关心、坦诚交心,依据具体实际做出正确的方案。

  (3)建立激励奖惩机制。“学校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精神需求等诸多人本因素的制约。”多年来,学校实施“以奖惩培养人”,认真研究奖惩措施尺度,能使多数人通过努力可得到奖赏,避免了奖赏过多无激励效应,过少使人畏惧不前;罚过多易引起人们的不满,过少又会降低约束力。要以评估激励人,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教师的教育成果予以及时分析,反馈评估结果。

  2.以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引领学校

  学校工作中我们坚持知人善用,注重协调,“用己智启动众智,用己力发挥众力”,把管理者的能力、性格、气质、特长等个体差异与各项学校工作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合理安排,让其优势互补,形成一股合力。

  (1)构建科学完善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的健全是“无为而治”的基础及和谐学校建设的良药,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制度如法,以理服人。首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要经多方讨论形成共识,由教代会讨论通过后实施。其次,制度的执行要坚持公正、公平。孟子曰:“以德治人,心悦诚服也。”

  (2)实施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的教育管理策略。实施素质教育是一种科学的教育观,但前提是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有效兼融。人本原则强调的是个性的发展与培养,个性既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也具有差别性的一面,我们要让每个人在共同心理的背景上显现出五彩缤纷的独特色彩,让每个人成为活生生的主体。

  3.以“人本”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志。学校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立足于“人本”,着眼于文化育人。一所好的学校需要有好的校长,更需要有一个好的学校管理的文化结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广泛发动全体师生员工总结提炼具有学校特色的价值观、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班风、学校精神等文化要素;其次要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把学校文化灌输和传播给师生,从而形成共识,并进一步营造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学校工作、学习氛围;第三要定期举行体现学校精神的理论讲座、演讲、征文、文艺演出,以及其它主题活动,把学校教育价值观念口号化、标语化,并通过道德讲坛、黑板报、校史馆、标语等方式展现;第四要把学校的文化精神融入到各项考核制度当中,通过严格执行制度来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达到学校文化价值观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

  三、学校“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思考

  当今,官员渴求政绩,校长、老师渴求上线率、重点率,家长们望子成龙,使孩子们疲于奔命地应试,有做不完的作业、读不完的教辅、补不完的课,给孩子减负往往是一个美丽的妄想。办教育的关键是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不是对教育瞎折腾。要教育学生恪守道德标准做好人,让教师、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静下心来看书、想问题。

  1.教育教学评价标准需“无为”

  学校要有无为之心,淡化功利意识。首先是改变片面以“升学率”论英雄的观念和做法。现在整个社会特别是家长需要调整对教育的期望,给学校、给教师、给孩子减压减负。

  2.学校教育教学观念需“无为”

  我们广大教育者要调整教育心态,戒浮躁,摒弃哗众取宠之心,坚持“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教育是对于学生成长的守望,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做到“不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很多时候我们尽了力就问心无愧了。教育不可能无所不能,不可能包打天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一个弱国变为世界强国,永远也不可能使一个弱智变为天才。

  3.学校教育教学作用的定位需“无为”

  教育要尊重规律,懂得分数是次要的,成才是主要的;升学率是次要的,人格塑造才是主要的;政绩是次要的,学生的未来才是主要的。眼下人们对于教育的期望过高,使广大的校长和教师心理压力太大,整天疲于奔命,也使得学生没有喘息的机会、没有自主发展的空间。社会的方方面面出了问题,总习惯于拿教育说事,好象教育是万能的。

“无为而治”教育管理思想的实践与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无为而治 教育管理 实践 思想 管理 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型教育理论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