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会计审计论文 >> 会计研究论文 >> “2+3”模式下的会计专业课程衔接研究论文

“2+3”模式下的会计专业课程衔接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15

“2+3”模式下的会计专业课程衔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73-02

  随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建立,会计?R抵小?2+3”模式的应用愈发广泛。“2+3”模式即“中职2年+高职3年”人才培养模式,中职阶段对应的职业岗位主要侧重对会计专业认识及单项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侧重课程内的实践性活动,一般采取2年学制;高职阶段对应的是职业岗位群,注重拓宽专业面和先进技术的学习,综合技能的运用,侧重课程实训和综合模拟,通常采取3年学制。在“2+3”模式下,要更注重会计专业课程的衔接性,即要使会计基础知识、会计专业知识以及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知识之间建立衔接,并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采用实训教学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

  一、“2+3”模式下会计专业课程衔接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目标定位明确的原则。职业人才培养中,要对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能够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服务。要提高培养质量,就需要制订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会计专业课程的衔接性。

  (二)能力本位原则。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两者之间最为明显的区别。要从能力本位角度出发设置会计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培养,根据行业人需要以及学生的知识需求对学科内容进行调整,发挥岗位导向的作用,实施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构建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开展系统化教学。

  二、“2+3”模式下会计专业课程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会计专业课程衔接的体制建设。确保会计专业课程有效衔接,构建课程创新模式,需要突破原有的管理体制,在院校同规格行业、政府等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牵头,将会计专业教育网络构建起来,在所有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课程之间建立衔接性,形成课程体系,并基于此开发课程内容,制订课程标准,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制订教学标准。同时,需要吸引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其中,因为企业的参与可以使得课程标准和教学标准更符合实际需求,具有科学合理性。而在吸引相关行业企业方面,需要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对行业进行引导,还可以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将人才输送建立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让行业在政策的推动下对教育改革予以配合。

  (二)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要强化会计专业课程的衔接,就要针对不同能力的培养,重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会计专业重点课程和会计专业方向课程,针对不同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内容有所不同。

  1.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重构。针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进行课程体系重构,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使得课程教学发挥就业导向作用。从会计课程的角度而言,如果课程内容过于全面,就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就必然会在会计知识的学习中存在衔接不足的问题。所以,在重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就要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矛盾,不断地对教学课程进行完善。

  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程所涵盖的课程包括数学、语文、英语政治计算机等,这些课程能够为学生的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在职业领域中深造。会计专业重点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所涵盖的课程为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实务、出纳实务、企业会计综合实训、会计信息化以及与会计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课程的开设要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予以考虑,课程不可以太多,课程知识也不可以太深。会计专业方向的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设定的。这些课程不能与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相交叉,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学习。从目前的专业教育情况来看,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为各个行业的专业会计课程,如企业成本会计银行会计等。学校从学生的专业方向角度出发确定学生的会计专业方向,还要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确定需要开设的专业课程。企业成本会计属于企业会计中的主要内容,重在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核算,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确定专业方向方面的课程之外,还要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专业课程。

  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的与会计相关的知识与新会计知识之间的衔接性。在课程体系的运行中,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需要以及专业的实践价值对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重构。针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进行课程体系重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专业能力,基于此提高职业素质,这就需要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即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具体课程情况见图1。

  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英语、思想道德教育、数学以及计算机等。其中,数学的难度较高,在教学中需要降低难度。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数学知识基础薄弱,因此可以引进层次教学法展开教学。在会计专业重点课程的设置上,要对难度不大的课程进行重新设置,缩短原有的专业课程的课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为企业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纳税实务以及企业管理等课程。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几乎接触不到这些课程,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就需要从企业会计人才需求角度出发开设这些课程,以使学生进入实践操作领域可以灵活运用知识。在这些新的课程中,财务会计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但是,所涉及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理论和日常实用的专业知识,当学生进入实践操作领域,这些知识就很难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强化与专业实践相关的会计知识。基于此,将课程落实到学生就业领域,就要开设职业拓展课程,与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直接挂钩,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职业课程设定为统计方向、金融方向、国际结算方向,等等。最后,学生到企业接受实训,实训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方向以及企业会计工作相结合,首先是单项课程知识实训,其次是对会计专业综合分岗实训。部分学生还可以接受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将会计知识内容融入其中。当学生毕业之后,就已经具备知识运用能力,进入岗位就可以直接操作了。对于学生而言,其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加之实训过程中接触到会计岗位工作,就会逐渐地树立会计岗位意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也会有所提高。   (三)规范会计专业教材的编写标准。为了提高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就需要规范教材编写标准。从目前的教材编制情况来看,由于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都有各自的目标,对教材的编写也各有倾向性。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多从职业培养的角度出发,并没有按照编写体例进行,使得教材过于职业化,导致会计专业学生重视操作而忽视了基础,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不利。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教材展开的,这也就意味着在学生的培养中,更多地倾向于人才培养社会化,却忽视了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不可以简单地将知识难度降低,而是要制订统一化的课程教学标准,要求各个院校都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在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培训中,将课程标准融入其中,就不可以将会计专业划分为简单的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高级会计,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设置教学内容。

  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重视优秀教材,并积极地开发优秀的教学资源,特别要充分利用电子教学资源,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资源成本,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在“2+3”模式下,职业院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提高课程衔接性,就要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并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以及职业需求解决课程衔接问题,以使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有所提高。

“2+3”模式下的会计专业课程衔接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专业课程 课程 模式 会计 研究 专业
最新会计研究论文
浅谈会计专业技术职务制度的演进及启示
试论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对策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思考
浅谈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变革
浅析高等教育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途径
探索高职建筑会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校实施政府会计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反倾销视角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发展与完善
信息化教学在高校会计学科的应用研究
从长春长生生物疫苗案看企业会计诚信问题
热门会计研究论文
浅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争议——会计职业道德面临
浅论所得税会计
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电算化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定位思考
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浅谈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
网络会计的探讨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