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社区育人工作初探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社区育人工作初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26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社区育人工作初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238-02

  “社区”一词主要来源于社会学,一般认为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1]。由此可见,社区应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社区是一个特定地区内的人口集团;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共同语言、风俗和文化,由此产生共同的结合感和归属感;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每一社区都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每一社区都有其特有的生态环境。高校社区是指在大学校园内聚集在一定公寓、寝室范围内的大学生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泛指大学生起居生活的公寓区,是大学生集中居住、生活的物理空间,以学生寝室为基本细胞的校园特定区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网络的教育管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2]社区育人工作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结合当代学生特点,加强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作用,使学生社区成为“思想教育、行为引导、习惯养成、生活服务、文化塑造”的工作阵地,是我们广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学生社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宿舍、楼层、公寓和社区等概念逐渐强化。教育部早在2002年2月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3]可以说,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大学生栖身之地,更可以作为课堂的延伸。高校社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它逐渐成为教育者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窗口,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相互交流、沟通情感的重要场所。

  首先,高校社区育人工作是新形势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强调:“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以按班级调整学生住宿为契机,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4]开展高校社区建设与服务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学生社区工作中,能够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高校社?^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目前公寓已经成为大学生一天中所处时间最长的地方,它是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晴雨表,能最直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如果能够与公寓管理人员、学生干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地开展工作,将会有利于整合教育、管理、服务等相关环节,完善学校管理体制,实现育人工作的全覆盖。

  再次,高校社区育人工作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学生利益,满足学生需求。在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大学生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大学生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标,高校社区育人工作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力,自律解决学生社区事务,更好地满足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最后,构建学生社区育人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社区是一个活动内容丰富的场所,如体育锻炼场所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繁忙的学习生活带来的紧张和疲劳;文化活动场所通过学术研讨、讲座、学术沙龙等活动拓展和深化大学生对课上知识的学习。社区营造了高雅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高校社区育人工作的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高校社区因其地域、空间、联动等多方面的特征使得高校社区育人工作区别于课程教学育人及其他方式育人工作。高校社区育人工作体系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特有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首先,独立性与多元性的统一。高校社区育人工作的独立性是由社区的地域界限、学生及其分布以及管理模式所决定的。高校社区是以学生居住的公寓为基础的,表现为校园住宿区和教学区的分离,其功能的体现主要以生活起居为主,附带部分学习、休闲、运动、娱乐等。同时,高校社区一般按男女性别划区而居,每个公寓又居住着不同年级、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尽管都以寝室为单位,但彼此相对独立。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社区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后勤、物业等部门负责,形成了特定的规则体系,每个公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多元性指的是高校社区育人工作的培养目标、活动载体、施教主体等方面呈现出的多元特点。从培养目标来看,高校社区育人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吃得好、睡得好,更是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及优秀的学业发展等。从活动载体来看,社区育人工作可以组织科技沙龙、艺术展演、体育竞技等多种文娱活动。从施教主体来看,学生社区的管理逐渐向学校全员育人的方向转变,向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院系教育者、学生共同参与协同施教。可以说,高校社区育人工作是独立性与多元性的统一,既要在独特规则体系内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独立性支持与指导,又要从培养目标、活动载体、施教主体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整合。   其次,隐性与显性的统一。社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正视学生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大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包括思想、心理、行为等动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社区是促进大学生精神文明、文化知识、生活技能等方面的重要平台,也是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与深入了解学生的关键手段。一方面,高校社区育人工作以隐性的特征进行着精神层面的思想引导,需立足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坚持和运用好社区育人工作,以社科文化、思想道德等为主要内容,隐含于学校师生和管理人员中的价值观、教育观、管理作风以及校风、学风、寝风等,对社区内全体师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提高施以影响,融内容于活动之中给予潜在的教育;另一方面,高校社区育人工作又具有显性特征,表现为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5]。具体来说,高校学生社区工作涵盖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的诸多方面,通过注重学生主体经历和强化学生主体实践,以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为准绳,以社区勤工助学、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特殊节日政治活动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体验,进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发展,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提升与成长。总的来说,高校社区育人工作是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上的一种创新,强调以生活为依托,是隐性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再次,整体性与融合性的统一。社区育人工作的整体性取决于社区系统的结构关系。社区系统是由社区内的学生主体、硬件设施、管理制度、活动体系等一系列要素构成,形成了社区育人工作整体性的功能,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上,它们彼此不是孤立存在的,社区工作各环节的建设都直接影响着其他环节,因此,社区育人工作应重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以满足大学生现实生活需求为目的,是学校多个部门相互协作、组织内容丰富庞杂的教育活动。同时,大学生社区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融合性的特点。高校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体系,大学生的思想在这个体系中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也会将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行为模式、认识方式等进行融合,从而在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下,慢慢形成社区的共同价值观念。总的来说,社区育人工作的整体性与融合性形成了全校合力育人的模式,也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社区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加强了社区成员之间的往来,方便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形成和谐、友好的社区氛围。

  三、高校社区育人工作的实施策略

  高校社区育人工作具体实施策略将以本校“相伴成长”全员育人体系为依托,探索新路径。秉持全员育人理念,结合学生成长规律,构建“相伴成长”全员育人体系。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形成稳定的、满足学生基本需求的硬件环境;整合校内外队伍资源,发挥专业教师、优秀朋辈与校友、用人单位、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心理、专业学习、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健康成长。

  第一,成立相伴成长委员会,搭建自我管理科学化平台。发挥学生干部的能动性,在实践中锻炼领导力。每学期在各年级遴选学生骨干组成相伴成长委员会,深度参与相伴成长品牌活动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相伴成长委员会还架起了各学院、公寓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能够及时反映学生需求,反馈学校和学院信息。学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职能空间和有力的政策支持,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第二,构建相伴成长图书室,提供读书借阅便捷化平台。建设现代阅读交流社区,在阅读中锻炼思维力。在学生公寓内建立图书室,整合后勤集团、学院、图书馆等多方资源,共建图书室。后勤、各学院负责图书室硬件建设,校图书馆为图书分编加工并添置最先进的图书自助借还机、电子图书借阅机、报刊阅读机等,学生公寓内实现24小时的纸质图书自助借还、电子图书与报刊下载阅读,学生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图书室由学生自主管理和使用,定期举办读书交流分享活动,激励学生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第三,共创相伴成长谈心室,搭建导师与学生交流敞开化平台。感受成功人士经验分享,在交流中提升自愈力。不断丰富相伴成长导师库,聘请辅导员、班主任、校内学者、相关领域专家、知名校友等担任相伴成长导师,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导师资源中不仅有优秀的年轻教师,还有德高望重的院士;不仅有校内的各级领导,还有已经毕业的杰出校友、企业导师等,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期的需求。还可以邀请相伴成长导师走进学生公寓,开展一对一咨询,为不同学生群体提供及时、科学的帮助。相伴成长谈心室改变以往学生主动找老师解决困惑的局面,而是让导师主动走进学生,陪伴成长,拉近了学生与相伴成长导师之间的距离。

  第四,组织相伴成长第二?n堂,开创课余生活娱乐化平台。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在课内外培养创新力。寓教于乐,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相伴成长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富于创意性的、符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主题活动,倡导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成长。开展朋辈间互动的“朋辈计划”、高年级低年级互动的“学长计划”、师生互动的“导师计划”、毕业生与在校生互动的“校友计划”,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加学生阅历、生活知识,提升各方面能力素质。自我教育与榜样示范相结合,从生活相伴到学业相伴,从情感沟通到职业规划,让学生情感有寄托,学业有助力,成长有陪伴。

  就目前而言,社区已经处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社区育人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探索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冲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高校社区育人工作初探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政治 视野 思想 高校 政治 工作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