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社区实践教学论析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社区实践教学论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社区实践教学论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2528(2011)07-0059-004

  

  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而言,目前探讨比较多的有基地教育、参观考察、案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实践、课堂实践等形式。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场所取位为社区,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在教师和社区相关人员的共同引导下感知社会现实、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等,是贯彻中央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针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新尝试。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社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一定区域内市民生活、娱乐、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型社区是城市空间结构的主流样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员流动性的加快,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社会事务和管理职能逐步转移到社区,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也逐渐分离给社区,“小社区、大社会”的社会型社区已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主流样态,社区已成为了解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的窗口。到社区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

  第一,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社会实践的理念要求相一致。2004年制定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1]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教学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必要准备和积累阶段,但其功效毕竟不能等同于课堂外的、直接的、实地的社会实践来得深刻和具体。社区是城市的基层,引导学生到社区去,就是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现实,直面基层群众,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与中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社会实践的理念要求是相一致的。

  第二,是突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有困境的有益尝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在思想政治教育界已成共识,但要真正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却非易事。由于资金、安全、场地、人数、师资、社会支持机制等因素的束缚,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究竟如何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以致于在现实中被案例教学、师生课堂互动、听看报告录像等课堂内的非社会实践形式所填补。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面社会现实的实践教学,也难以达到帮助学生深入认识社会现实的效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引进社区进行实践教学,很多难题可以迎刃而解:一是可以突破资金难题,到市内社区实践,交通费用不高。二是可以突破保证学生安全的难题。高校在与社区取得联系后,可以共同配合,一起定点、定人地保障好学生的安全问题。三是可以突破学生全员参与的难题。由于现实问题,很多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时,学生参与面往往很有限,只是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如果到社区实践,则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参与覆盖面的问题。我国高校一般身处大中城市,校外社区众多。就武汉而言,七个中心城区就有883个社区,分期、分批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社区实践并非难事。四是可以突破社会实践教学指导人员的难题。社区里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有,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下,可以调动他们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社会实践,可以改变任课教师在指导角色上的单打独斗、实践经验上的欠缺等不足之处。

  第三,是对国外德育中社区实践形式的积极借鉴。在高校德育方面,国外非常注重社区实践形式,将其作为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奥森就指出,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问题。60年代以后,国外高校开始与社区进行互动,增进学校与社区的融合逐渐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如现在哈佛大学有一半以上的研究生到孤儿院担任教师,为中小学差生补课,访问老年之家和为社区机构义务帮忙。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则认为,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劳,要通过社区劳动等形式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在高校社区实践的评价机制方面,国外甚至将大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参与基层社会的生活,有多大的现实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衡量其是否社会精英分子的标准。美国耶鲁大学在解释耶鲁为什么能培养出许多总统和政治家时指出,其奥秘就在于将学生推出了校门,让学生去认识社会、发现社会、培养社会使命感和提高参政议政能力。“这里有最高水平的精英的教育,又有一个最贫困破落的城市,美国的一切社会问题都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是一般的象牙塔所无法相比的。”[2]国外因其社区的发育比较成熟,将社区与高校联合起来实施德育的作法比较普遍,也初有成效,这种培养学生认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社区实践形式是值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借鉴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社区实践教学的涵义

  

  将学校课程引入社区进行实践教学,在我国也并非新鲜事物,社会学、医疗护理、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都有过这方面的探索和经验,但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这一实践教学形式在我国确实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自身课程的特殊性,因而对其进行社区实践教学与一般实用型学科的实践教学有所不同,即其不是为了掌握具体的技术而去实践,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去实施。总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区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进社区认知社会实际和参与社区服务,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区实践教学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所不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支领域,是充分调动社区各种资源力量,实现居民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培育“四有”新人,调动居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区实践教学不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在上世纪之交随着“社区”概念在中国的推广,已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社区居民,教育内容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的是实现居民的政治社会化,教育形式主要有宣传、动员等方式,教育侧重点在于学习理论来指导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区实践教学,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所划置的范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和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育形式有到社区调查研究、社区服务、请社区人员进行与教学大纲有关的专题讲座等方式,教育侧重点在于认清现实来提升理论素养。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主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区实践教学则主要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持。两者的差异说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区实践教学并不等同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行无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区实践教学积累了经验,为实现社区与高校在理论与实际方面的互动,提供了一定可行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区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平时假期的社会实践也有所不同,前者是在专职教师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后者则是学生结合自己需要独立去进行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区实践教学包含三层含义。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进社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授内容并非空洞教条,本来就是对社会实际的经验总结和理论说明,如果再将其还原为具体的社会实际,则会大大加深学生对所授内容的理解,因为这符合人类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唯物辩证原理。比如将和谐社会构建的教学场所搬入社区,让学生在社区实践中感受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性、内涵和途径,最终教学效果绝对不是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大学生进社区。如今的大学生,由于中学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接触社会的时间并不多。由于缺乏了解社会实际的厚重支撑,大多数学生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领和在大学阶段完成社会化的转轨都异常艰难。因此,引导和组织他们到社区实践,对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促进他们的社会化成长是很有益处的。正如江泽民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3](P589)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社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区实践能否实施成功,关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今不仅大学生对社会实际很陌生,象牙塔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对社会实际也很难有完整准确的了解,因而在教学中也很难实现理论和实际的互动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社区,在洞察社会基层实际的过程中会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够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因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到社区实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社区实践教学的有效机制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由学校移至社区,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尝试。笔者在探索这一新的实践教学形式过程中,已有过初步的直接经验。笔者所在学院已在武汉市江汉区万松街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基地,从前期笔者参与组织的关于“概论”课的社区实践教学来看,效果比较理想。要保证这一新的实践教学形式真正发挥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能动作用,必须构筑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其良性运转。

  第一,要取得学校和社区的组织支持。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大多百倍于自己,仅靠自己单枪匹马是无法组织好社区实践教学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社区实践教学的首要难题是组织问题。这里的组织有静态与动态两方面涵义。从静态方面看,需要构建一套能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和走入社区的网络体系,这就需要学生所在学院、学校分管学生的职能部门、教师所在学院的组织支持,也需要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所在单位和社区居民的组织支持。从动态方面看,需要在从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区―实践教学―回到学校的每个环节依次组织好。从组织理学的原理看,组织一种活动要能取得最佳效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社区实践教学要取得最佳效果,必须在组织方面遵循如下原则。1.目标一致性原则。组织和参与一项活动的主体,只有在共同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才能较好地分工合作,提高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率。高校和社区确立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共同目标,则能很好地保证社区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分工协作和责权对等原则。一种组织要想产生最大合力,组织设计时必须注重其中人员的专业分工明确、责任与权力相符、协作有序等分工协作原则,这也是保持组织的稳定性和增进组织运行效果的前提条件。高校和社区在组织管理社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分工协作,处理好高校、社区、教师、学生、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3.信息畅通原则。信息是组织的血液,有效的组织工作必须保持组织内外部的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在组织学生进行社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高校、社区、教师、学生、各职能部门之间保持信息的畅通,这能及时调整社区实践教学的进行和保证其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第二,要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统一起来。唯物辩证法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如果在没有给学生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就组织社区实践教学,那学生到社区所听所看也只是走马观花,或无法将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在社区实践教学前,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先到社区调查研究,确定合适的社区实践教学内容,教师还应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理论讲解。在社区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际分析时,教师还应将学生对实际的感性认识发展到高级的理性认识,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社区实践,再进行理论的提高。如此循环往复地促进学生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对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高才有实质性的帮助。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写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4](P296-297)

  第三,要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激励体系。目前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之所以流于空谈或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与其激励机制密不可分。因为这方面激励机制的缺乏,所以导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样越发刺激其陷入停滞不前境地。无数实践证明,缺乏助长型激励机制,个人或组织就会缺乏从事某一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就难以推进这一活动的良性发展。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区实践教学的运作,必须建立相应完备的激励机制。1.要建立自上而下的激励机制。我校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在武汉市江汉区万松街开展“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中央高度重视各部门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践行分不开。因武汉市将江汉区万松街作为学习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典型,而本校也想在学习与践行科学发展观方面有所作为,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层层激励刺激下,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也应运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社区进行实践教学就是这种激励机制下产生的新事物,其效果也因这种机制较为理想。可见,如何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激励高校与社会之间互动地实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机制,事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发展的全局。2.要建立针对教师实施实践教学行为的激励机制。要调动教师落实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必须建立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标准,这对实践教学的进行和取得积极效果是极为关键的一项制度。3.要建立针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评价激励机制。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自发阶段,还习惯以考试成绩作为自己学业和成长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社会实践的评价标准与学生学业相挂钩,则能调整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和重视,从而也能引导他们政治社会化的成长。比如,能否在学生评优评先时,将他们的社会实践教学成绩作为权重较大的一个评价指标?建立针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评价激励机制,这也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社区实践教学良好效果的核心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社区实践教学论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实践教学 理论课 思想政治 实践 理论 思想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