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论池莉作品的转向详细内容论文

寻找新的市民生存形态--论池莉作品的转向详细内容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8



到此,我想可以说那些有关池莉过于粘滞于现象、不思考本质,只关注生存、而不关心存在、不关心生存的意义等终极性问题的批评其实是个误解。在我看来,近年来的池莉不再只关心一些浅层次的生活表象,不再只津津乐道于人的吃喝拉撒,支撑池莉叙述的有一种明显的生活观念,尽管有的尚不够确定,但她自有自己的思考需要表达。她“从来就没有回避人的社会存在性,不忘透视生活表象之下的文化沉淀和人性要源。”

三、夏娃之“争”:亲密关系的变革

批评家王绯说:“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女小说家书写的性别姿态可以分为两种:女性姿态书写;中性姿态书写。前一种,是作为女人,带着纯然的女性性意识进行写作;后一种,是作为普泛意义上的人,摒弃性别意识的写作。”于是有批评家这样界定池莉的创作,认为她和方方一起构成了“90年代文坛非女性写作的两种范本。”的确,不同于现代或者同时代的大多数女作家,在其他女作家那里,登上文坛几乎都是凭借表现爱情或是个人情感的作品,或是因其纯洁真挚的爱情故事(如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或是因其大都是叛逆的思想内心(丁玲《沙菲女士日记》、陈染《与往事干杯》)。在女作家们笔下的不是如诗如画地描写爱情,就是如梦如幻地向往着爱情,或是大胆披露女性深层的内心心理。池莉特别实在,不似惯常的爱做梦的女人,似乎也没有文学女性的梦幻时期。她一登上文坛就以凝重写实的风格,表现了艰难的生活现状里的爱情的湮没,表现了活着的艰难和生命的卑微,她只谈活着而不谈爱情,淡化诗意而强调真实,她回避极其个人化的内心情感的流露(与20世纪90年代盛行的女性文学形成鲜明对比),而特别关注社会化的人生际遇。大概正是以上种种,让我们对池莉小说形成了一种误读,那就是,我们忽略了池莉的女性观在其作品中自然的潜性的显现。在笔者看来,池莉的女性观正是循着缺乏诗意与爱情神话的婚姻场景中女性形象的成长以及两性关系的变更得以体现的,并通过对两性关系由不平衡到平衡的温和的审视,使女性观念逐渐明晰起来。

早在1981年,池莉就在《不眠夜》中刻画了孤儿杨唯敏这一独特形象。她努力追求的理想对象是把爱情当礼物谦让与人,自己只能出于报恩思想而认同与自己不爱的养父之子的婚姻。小说中,重重叠叠的社会关系就像交错盘结的绳索,牢牢套住了我们的女性。池莉让笔下的女性意识到自己婚姻的不幸:“不!生活不能总是这样!”“父权文化”压迫下的杨唯敏们开始意识到父权传统的不合理性。在接下来的《看着我的眼睛》中,池莉借米淑君之口发了一通感慨:“原来竟还有明文规定抚养娃娃是女性的责任。”这里池莉还是比较温和的,牢骚仅停留在普遍意义之上。米米最终还是向传统惯性妥协,倾其全力做一个母亲。而在《锦乡沙滩》里,少妇立雪走出家庭想在婚姻之外的世界寻找一种更理想的情感寄托,结局同样令人失望。现实如此残酷,毫不留情地破坏女人向往的平等与浪漫。“男女都一样”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父权社会传统所要求女性的依然是顺从:顺从妇道、父权、夫权,顺从整个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女性的抗争被扼杀在“摇篮”里。尽管现实令人窒息,池莉和她笔下的女性依然在探索,而且抗争也越来越有力量了。到了《不谈爱情》的时代,吉玲已是大量地干开了。先是这个并未受过太多教育的市民阶层的女人成功地编演了一出浪漫的爱情戏:“武汉大学的樱花树下”,少女挎包中掉出的“一本弗洛伊德的《少女杜拉的故事》”,“手帕包的樱花花瓣,零分钱和一管'香海‘香水”,使偶遇的庄建非进入了她精心预谋的人工创作,以“朴实可爱”、温顺柔情赢得了她为自己选定的男人,以完成传统的女性角色:“找个社会地位较高的丈夫,你恩我爱,生个儿子,两人一心一意过日子。”但这种传统的角色与理想却是经过了“历史的修订”的,她要求丈夫的重视与尊重,要求“把她当回事。”一旦现实与之悖离,她甚至不惜提出离婚:“不把她当一回事的男人,即便是皇亲国戚、海外富翁她也不稀罕。”尊重之于吉玲高于她对现实利益的算计。最后,她赢了。她迫使庄建非和他的家庭重新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使庄建非从男性的中心幻觉中跌落,开始正视现实与利益、女人的真实与丈夫的责任。但若我们再推敲一下,吉玲的胜利其实是借了一个良好的时机,庄建非的低头是为了到美国观摩心脏手术而非吉玲本身。小说最终,吉玲还是回到了世俗婚姻的社会约束当中,或者更确切地说,最终的胜利者是婚姻和婚姻所携带的现实力量,是传统的世俗的男权社会的传统,吉玲艰苦挣扎的结果依然是陷落。可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确乎包含着一个与女性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认同的过程。”在接下来的《你以为你是谁》中,由出身与学历塑成的知识型的时代男性偶像,已经为经济(金钱)所取缔,当有钱的生意人(大经理或小老板)一跃而成为商品时代的偶像时,工人出身且未受过高等教育的陆武桥,则因着饭店小老板的身份而成为时代的宠儿,才貌双全的女博士宜欣非但没有因为学历上的差距而煞住“爱情”的脚步,反而在所不辞地投入小老板的怀抱,毫无心理障碍地与之同居。然而池莉并没有给他们一个此生相守的结局,在两个“超凡脱俗”地过完了“世俗的吃喝拉撒”的很平常的24小时后,宜欣逃离了与她的人生理想不相容的“爱情”,远嫁“环境舒适的异国他乡”,因为那儿可以给她最先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可以成就一个科学家“完成三到四个科研上的尖端项目”的理想。在面临爱情与事业的两难抉择时,宜欣选择了一天24个小时尽量多地呆在实验室里,感情密度近似于零的后者。从一种角度看,宜欣代表着女人对爱情谎言的窥破,她承认对于和陆武桥的爱情她“会很快厌倦的”,并且以一种坦荡认可的姿态亲手谋杀了爱情。但从另一种立场考虑,她失却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女人的涵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挣脱的结果是女性本我的失却。稍后的《绿水长流》,池莉干脆让笔下的女主角逃离,逃离爱情的诱惑与罗网。“我”并非刀枪不入、无动于衷,但始终保持着一份高度的警惕以防自己坠入情网。“我”不断地逃遁,最终成功地逃离了这次奇遇,逃离了爱情。池莉也由此完成了对爱情叙事的解构,毫不客气地撕裂了父权社会所定义的“爱情”神话。这里的逃离是对世俗社会的放弃,是妇女竖起全身的“刺”拒绝与社会沟通的外在显现,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我防护意识。”

当我们站在世纪的交接点上,世纪末的情绪跌宕不已,往昔纯真岁月里的“爱情”婚姻突然变得脆弱,在权利和金钱至上的社会规则面前不堪一击。敏锐的池莉开始潜入生活底渊,用丑的滤镜滤视这变幻莫测的男女世界。反映在小说中,她的女性形象不再驻留于温柔的抗争和纯粹逃离,女人们开始倒戈,开始奋力突围。1997年的《来来往往》池莉牛刀小试。凝重、高傲的段莉娜使康伟业开始了实际人生,其高干家庭更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给予康伟业不少恩惠。也正因此,段莉娜一直居高临下,康伟业则被动、压抑,夫妻关系从一开始就不平衡。等到康伟业下海后,经济条件大大改善,而段家开始没落,两人关系再次不平衡。段莉娜没有及时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没有适应夫妻之间的变化,两人的情感差距越来越大。而丈夫的离婚要求的提出更是使她雪上加霜。她本以为可以挽回丈夫的心,毕竟他们有一段实实在在的婚姻,还有一个女儿。可是,她错了,康伟业的心已经回不来了。她有些手足无措,可是她决不会甘于被抛弃,她自有她的游戏规则。于是她不惜用蛮横的手段干涉丈夫的事业和生活,她不惜陪上自己的一生也决不让丈夫放松。我们也许会为段莉娜的泼相而发笑,但比起《你以为你是谁》中的陆掌珠,她显然更有主见,在被抛弃的状况下不会只向人倾诉,求助于父母兄弟而是以实际行动去“斗争”,不管这斗争是否有用,总是一种进步。虽然最终她还是在强大的经济实力面前与丈夫妥协,只是维持了惟有物质的名存实亡的婚姻,可对从来也没有真正得到过康伟业的段莉娜而言,她从来就没有失去康伟业,这样一来,段莉娜还是胜利了,获得了她想要的生活。在这个故事中的另一个女性形象林珠也是很值得一提的。作为第三者的她被池莉塑造得并不是面目可憎的,她不仅在外形上是“属于杀伤力较强的索菲亚·罗兰型的性感女郎”,而且是一个机智干练的标准白领。她独立果敢,敢爱敢恨,为了爱情她有足够的勇敢,可是当爱情与婚姻之间形成巨大的鸿沟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来来往往》从字面理解可以说是康伟业与四个女人来来往往的关系,是一个男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彷徨。但从康伟业和段莉娜、林珠这两个女人的关系来看,是一个男人被女人抛弃的故事:如果说康伟业被段莉娜在爱情上抛弃了的话,那么林珠则在油盐柴米的实际生活中抛弃了他。稍后的《小姐,你早!》探讨的也是社会转型时期中年人的情感问题以及处于特定社会层面的家庭婚恋现实。在人物定位上,男主人公仍是中年发迹、商海得意、婚姻家庭出现风波,而女主人公也是年龄、事业、修养各异的一组群像。女主人公戚润物,这个智商很高的女研究员,“突然地遭遇了一个生活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男的。”戚润物突然面对丈夫的背弃,痛苦、惊诧,甚至面临着几近崩溃的危机,但与段莉娜不同的是,戚润物选择的不是以弱智的儿子为要挟而纠缠不休以此来挽救婚姻。她努力地改造着过去那个太书生气,活得太懵懂,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旧我,终于连同另外两个受到过男人伤害的女人李开玲和艾月,为了对付同一个男人王自立而团结在一起,精心策划,使其人财两空,以“小姐敢对先生说不,五千年封建男权意识受到巨大挑战”为故事画上了句号。真可谓是一次现代“娜拉”们的近乎疯狂的“突围”。不同于《来来往往》的是,作品在对女性角色内心的开掘上给予了更多的关照。用池莉自己的话说,“因为夫妻失和离异也好,婚外恋、多角恋也罢,那只是故事的叙事层面,《小姐你早》更强调了描写女性在知识、经济及品格上的自立自主,更多地融进了对女性地位的反思和女性意识的反省!”池莉敏锐的直觉感受到了,处于商品经济和竞争机制社会中的现代女性,不断发展着、强调着个性独立、价值观念独立的现代女性,似乎越来越少那种古典式的充满诗意的相互依附相互背负的忘我痴情了,她们已经可以走出家庭而独立在社会中称我了,她们已经拥有完全不依赖于男人包括精神在内的真正独立了。或许池莉觉得仅仅“突围”是不够的,于是,在2000年,她又以《口红》见证了一幕幕“中国女性在千古封建文化阴影之下”“向着现代文明的拼死挣扎。”江晓歌的抗争虽然不乏电视剧本的矫情,但可谓艰辛,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她那种独立奋斗的女性精神,以及面对生活创痛、精神压力时的冷静承受,比之以往寻求自我价值的女性背负事业或家庭十字架的沉重,显然是一种新质。它意味着女性在更大程度上的独立,真正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与男性平等地参与生活、参与竞争,实现了女性自我价值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回首十年来池莉的小说创作,她笔下的女性艰难地在“此岸”--现实人生与“彼岸”--理想人生之间跋涉、苦渡、艰难地对抗、解构乃至颠覆着男性霸权文化,经历着成长的磨难。作家本身亦凭借着这些形象,极为内在地书写着自身的成长。池莉不停地变幻其女性意识的内涵与特质,显现出她探索的足迹。女人应该怎样活得像女人?池莉一直渴望能够给出一个答案。到《口红》为止,池莉已经认识到,自立自主是女人最可贵的人格特征,是所有女性获得自身价值的基本前提。历史负载在女人身上的依附应属于过去,而不应属于现在和将来,女人有权反叛或否定一切不合理的文化,并改变这种文化所给予的不公正待遇。但是,探索中的池莉还没有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双性和谐的理想图景:男女相互尊重而非敌视,相互理解而非隔阂,相互合作而非斗争,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这是值得期待的。

结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创作精神不断分化着,作家们逐渐从一种“共同的话语”世界中分离出来,他们的写作立场、精神追求、艺术表现形式更属于个性特征,各自构造着自己的写作空间。池莉在分化中确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她的写作充满对生活的思索。这种思索来自民间,来自实实在在的现世生活,更来自池莉自身对生活的反复咀嚼与不尽的体恤。它既游离于主流意识和公众价值形态,又游离于宏大叙事所辐射的历史厚度,但它更逼近于生命的真实。

池莉十几年来反复不断地、由浅入深地、由感性到理性地执著地表达着她所在的当下的活着的状态。她的小说有市民意识与市民价值参与其中,所反映的东西更有着泛性,因而备受普通读者的喜爱。“我一直注意和喜欢的是不断重复、由浅入深的作家和他的作品,因为我有理由期待一部好小说在不断地脱颖而出。所谓水滴石穿,执著地在某一点上倾注全部的兴趣和精力,一般说来,最后总有奇迹出现。”应该说,池莉已经较早地认识到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以精英的立场来俯视生活,不可能一味纠缠于叙事之中,作家们应该从人生导师的身份中走出来直面生活的琐碎化、平面化、日常化。她不断在自己的创作中注入新鲜的时代生活之流,尝试着对以往叙事进行改革,并以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探索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深度。她有目的地使自己成为一个大众型的作家,无论是新写实时期在叙述及语言上的策略,还是近年来在题材上的转移,结果是她成功地完成了知识分子向大众文化的靠拢。甚至可以说她已经成为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印刷传媒与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传媒--的宠儿。关于这一点,多少也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和思索:在知识分子小说之外,小说是否还有另一种存在的方式。而面对全新的传媒时代,作家们是以不断更新的创作姿态去迎接传媒时代所带给文学的冲击,还是固守呢?

我始终觉得,在任何一个时代,写作从发生学看虽然是一个绝对个人化的行为,但它又绝对地体现出许多集体性的记忆。它不可能不与生活直接相关,不可能不与生命的终极相关,不可能不以种种价值取向深入到这个时代社会群体共同寻求的精神要素之中。池莉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通过不断对艺术个性的自觉追求,对人生此在的质询,逐步在盘旋与嬉变中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走向成熟。

后记

在杭州最让我这个来自海边的孩子受不了的酷暑中,我打完了毕业论文的最后一行字。望着厚厚的一叠尚散发着打印机余温的文字,突然有一种成长了许多的感觉,或者矫情点说,有种重生的感觉,因为,大学四年来年年所经历的无数次考试,设计论文,没有一次像这一次那么具有挑战性,那么吸引我全身心投入其中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一次毕业论文从准备到选题,从开题到起笔,从一稿到定稿,使一直懵懂的我对自己热爱的未来所将要的事业(或者说生活的方式)有了某种清醒与顿悟。

有个从事理论研究的朋友说,他每完成一篇论文就像母鸡生蛋,这个比喻我深得其中之味。因此,就更加地佩服那些每日伏案工作的前辈们了。

心中的感受往往在感受最强烈的时候难以表达,所以只有用最平实的文字向我的导师胡志毅教授表达感激与敬意。从去年的考研准备到今年毕业论文的完成,无论在学术上还是为人之道上,胡老师都给予我莫大的启发与教导。选题之初,我对关于池莉的选题未加重视,认为没有可以出彩的地方,因而坚持要作张艺谋的论文。可是胡老师用他作为一个学者的敏锐与广博告诉我,不要盯着别人所发现的大陆,把眼光放远,去发现那些还未浮出水面的岛屿,开辟自己的新大陆。当我完全进入角色时,胡老师的话得到了印证。当然由于才疏学浅,无法达到老师所期望的程度。

一并向陈强教授致谢,感谢他一直所给予的热情帮助与细心指导。

在资料提供方面,向资料室杨岭老师表示衷心感谢。也向各位给予帮助的朋友与师姐们致谢。?

参考资料

1.[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1年
2.[美]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斯蒂文·托托西讲演《文学研究的合法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胡志毅《现代传播艺术》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戴锦华《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6.徐岱《小说叙事学》
7.童庆炳《文学理论要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7月版

点评

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出现了一种转型和分化的倾向。池莉的小说创作从“新写实”走向大众化。张一冰同学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现象,以池莉小说的转向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这一现象所包含的诸种问题,这种探讨显然是有理论价值的。

这篇论文对池莉小说进行了细读,但是论者并没有简单站在认同的立场上来肯定池莉的创作,而是以批评的眼光来进行分析。从生活形态、叙事方式和女性话语等几种角度,看到池莉创作的价值和其存在的缺陷,尤其是池莉近期小说在大众媒介走红所显示出来的迹象的分析,更是表现出论者的独特的视角。但是遗憾的是这一分析还没有得到深入展开。

论者不仅对文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对传播理论也有所借鉴。从论文的写作来看,已经表现出论者对于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把握能力。从论文的题目,到三个层次的小标题的斟酌,都显得比较贴切。在论文的语言上也表现出一种流畅感,显示出论者论文写作的能力。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市民 生存形态 池莉作品 转向
最新现当代文学论文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
寻找小说的诗与远方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阅读鉴赏
颜歌小说研究综述
合阳方言中量词“个”的语音浅探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
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俗叙事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阐述
热门现当代文学论文
《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温情与启蒙立场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
浅议鲁迅《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
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现当代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探幽
冰心与基督教——析冰心“爱的哲学”的建立
当代爱情小说的历时性研究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
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