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活动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论文

活动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20

活动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一、活动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提出

  从人的活动视角出发,是近年来研究和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它是学者突破传统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整体性反思。国内最先明确提出将人的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界,并有杰出成果的学者是褚凤英。2003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刊发其文章《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视界》,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存在’的根基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可能”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初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主体性活动,是个体选择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文化并自主构建起价值世界和价值生活的过程。在其博士论文中,作者对活动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了历史考察,着重介绍了作为该课题研究方法论之基的马克思主义活动观,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两种基本机制:思想道德构建活动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交往活动,最后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模式。2011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褚凤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研究》一书,形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系统认识,这也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活动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

  活动视野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出以后,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打破习惯思维的局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辟了新的疆域,虏获了一批忠实的拥护者和追随者。闫燕等国内学者纷纷从元理构建和实践应用层面进行了研究,如《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人的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共同体的建构》、《活动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试谈活动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人的存在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维度研究》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研究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很多现象和结论都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中,国内学者从中也找到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活动观(也有学者解读为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有意识地通过自己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创造的历史,”那么一切社会现象都是人的有意识地实践活动的产物。正是出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主体性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们为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自觉活动。

  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活动观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即把社会历史现象看成是人的活动的产物,这些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二是“主体性原则”,即从人的角度、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看待人与物的互动,互动的产物塑造并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理论,以下结论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主体性活动。“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当其渗透与人的交往之中,才可能实现对人而言的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自此,“思想政治教育何以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何以能够成为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而被人们所接受?”这样的问题得到了最终的解答。

  褚凤英、闫燕等学者还具体考察了古今中外思想家以及几代共产党人从人的活动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从人类思想史中积累的丰富材料和经验中汲取营养。尤其是闫燕具体介绍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其“语言学转向”、“主体间性”等范畴为我们进一步准确把握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内涵,从活动的视角科学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借鉴。

  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机制

  国内学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机制的研究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发展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活动方式,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内在和外在两种活动过程――自主构建与社会交往。

  (一)个体机制:自主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个体机制是指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构建活动。思想道德构建活动主要通过自身的动力机制、导向机制和调控机制起作用。人们对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需求和对理想自我的追求,驱使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道德构建,在主体已有观念体系的导向机制和调控机制影响下,促使活动主体选择与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展方向相一致的自我发展目标,并不断督促、鼓励主体努力通过实践活动按照预设的理想自我的目标,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的自我构建。

  (二)社会机制:社会交往

  思想道德构建活动体现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不能仅靠个体的自主构建活动完成,而要在人所建立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交往活动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则主要体现为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活动包括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构建活动两种基本要素。按照褚凤英的解释,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交往关系中,两种要素之间是“条件性活动―目的性活动”的关系,也就是说,教育者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促发和影响思想道德构建活动三种机制发生作用,从而引起并促进教育对象的自我道德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二者达成共识、融合基础上的目标统一的活动。

  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活动观的指导下,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目的、原则、方法等进行了重新思考,形成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褚凤英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其博导张耀灿教授在评介其新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研究》时进行了以下概括:(1)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导向同质发展,以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2)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个人思想品德和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3)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实现人对社会思想文化的适应与超越;(4)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思想品德构建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以“教是为了不教”达至的境界。   闫燕在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观照下,指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使交往主体形成相互理解和非强迫性的共识。“交往性上的政治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塑造一种外在的、驯服的、‘听话的好学生’,而是生成一种人性丰富的人,一种具备主体间性的人”。交往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交往理性和健康的交往意识的培养,其内容要体现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和构建性特点。在实施方法上,要“从灌输走向交往,从独白走向对话”。周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与个人行为相一致,使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相一致。而实现这个目的需要三个重要依托:(1) “活动体验”;(2) 交往;(3) 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结语

  自活动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以来,研究活动方兴未艾,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理论方面看,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实践方面看,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问题同样显著:一方面,国内学者多年来习惯于“社会需要论”的方法论前提下进行研究,难以跳脱既有思维模式,相关研究成果不多;另一方面,现有研究集中指向理论基础的探讨,基本理论构建不够深入、成熟,没有形成全面的理论体系。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加注重对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理论在具体实践运用环节的研究。

活动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想 政治 教育 视角 研究 述评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