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会计审计论文 >> 审计论文 >> 高职院校计算机审计课程建设探讨论文

高职院校计算机审计课程建设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8-30

高职院校计算机审计课程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53―02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迅速发展,审计工作面临更高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中对于新兴技术和新方法的掌握尤其重要,这是发挥审计职能、完成审计工作的必要基础。为了培养计算机审计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都为会计、审计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审计”课程,利用计算机和审计软件开展教学工作,传授审计知识和技能。

  1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其他领域信息化的成果也非常显著,这就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纸质数据被电子数据取代,使得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业务时经常遭遇“进不了门、打不开账”的严重资信危机;另一方面,会计核算和管理的效率正在不断提高,而传统的手工审计的工作效率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形势。所以,审计人员应该积极学习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的审计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技能,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都已经开始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而部分高职院校虽然高举培养职能型人才的旗帜,但是在审计和会计专业中仍然没有计算机审计的相关课程的开设,在教学中还是以传授传统的审计理论为主,这样对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性审计人才极为不利,也不能促进审计行业的长远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审计、会计专业迫切需要开设计算机审计这门课程。

  计算机审计是一门综合了审计、会计和计算机的实践型学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实践技能都有非常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缺乏开设这门课程的经验,在师资力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这也是高职院校迟迟未开设课程的原因所在。如何配备师资、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出具有更大潜能的学生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2高职院校计算机审计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审计行业中缺乏既懂审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会计、审计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目前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是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财务审计的相关知识。因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能型审计人才的教育基地,必须开设计算机审计的相关课程,这会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能,也能极大地推动审计队伍的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审计学科的长足发展。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审计的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课程内容、学时安排以及师资和软件等多方面的问题。

  2.1师资问题

  由于计算机审计是一门综合了会计、审计和计算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的教师就必须具备所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拥有相关的实践经验。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对实践经验欠缺,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知之甚少,在教学过程会面临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某些院校的计算机审计课程由计算机专业或者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师教学,他们对审计和会计专业知识掌握不充足,只是单纯讲授审计软件的操作,而忽视了审计的线索和步骤。或是因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实训课只是按审计软件的步骤操作,讲授简单的查询知识和对软件的皮毛的介绍,缺乏一整套完整的案例教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会不适应现实中复杂的审计环境,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要。

  2.2课程安排问题

  高职院校长期以来致力于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的职能型人才,在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已经很普遍,培养了大量素质较高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但是人们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远不如会计电算化多,因此很多高校在财会专业中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而仅仅开设了审理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的内容,从课程结构上来说,审计内容在课时中只占很少部分,还不能满足社会对审计专业人才的需要。另外,部分开设计算机审计的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课时安排的很少,或者安排在不合适的时间,导致课程虚设,学生根本不能通过课程学习达到掌握技能的程度。

  2.3软件问题

  计算机审计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审计软件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常用的审计软件有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审计之星和用友审易软件,这些软件都具有采集和分析数据的功能,但不同的会计软件在实际操作上所采用的数据库平台和数据库结构大不相同。各个审计软件在与会计软件进行数据交换时往往都会出现障碍,导致数据采集困难,难以有效实施审计。另外,不同的审计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也参差不齐,表1将常见的三种软件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每个软件的分析功能都有区别,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软件不同将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审计工作中对软件的熟练程度,如果同时学习所有的软件,在课时安排上将会存在课时量不足、内容过多等问题。

  3高职院校计算机审计课程设置及建设的建议

  3.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专业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合理有效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质量。基于高职院校学时的限制和培养目标的考虑,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为计算机审计设置主要学科:

  首先,研究审计署对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也就是可以打开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可以对审计数据进行转换,能熟练掌握审计软件的操作,对财务数据进行查询和分析,可以在现场构建临时网络,对常见的软件硬件故障进行排除。

  其次,从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会计、审计专业现状着手分析,如何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合理安排计算机审计的必要课程和课程内容,明确高职院校培养职能型人才的目标,调查会计和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安排。   再次,参考国外有些学校培养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的课程设置如图1。

  经过多方面的调研和考察,我认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审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

  (1)计算机类相关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和网络技术相关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网络技术等;

  (2)财经专业相关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会计处理能力及审计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审计理论、审计实务、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

  (3)以上机为主的复合类课程,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计算机审计、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

  3.2课程建设

  除了合理设置课程,针对计算机审计的教学工作,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合理对策:

  (1)加强师资的培训。

  计算机审计软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该软件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专业判断有关,而不是简单的审计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的结合。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既有深厚的审计和会计理论及实务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的专业教师。同时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选拔审计或会计教师脱产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并提供机会让从事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实务锻炼。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师资是否强硬。

  (2)合理安排课程学时。

  计算机审计作为一门综合型学科,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会计和审计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基础,因此建议将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二或者大三学习。在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审计软件的操作原理和流程,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课程学时的安排上应尽量比本科院校多,这样才有充足的时间把这门课程学好学透。

  (3)选择好的教学软件。

  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审计软件的学习,通用的审计软件多种多样,不同软件的操作原理和流程大不相同,因此,按照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理论积淀来选择一款合适的教学软件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设计的关键所在。所选择的软件应既能满足操作的需要,又要有最新的配套案例及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这样才能将实际的工作经验融入教学当中,促进知识的更新,以更好地为学生未来工作中的实践做好铺垫。

  综上所述,计算机审计已成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必备的审计辅助工具,但基于目前审计行业中缺少综合型审计人员,而作为培养职能性人才的高职院校应承担起为社会储备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计算机审计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计算机审计课程建设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院校 计算机 计算 审计 建设 探讨
最新审计论文
浅谈构建经济责任审计长效机制的应对策略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探析
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审计责任界定——以斯
大数据时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
浅析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审计失败的原因
浅谈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途径
疫情影响下对推进远程审计的探讨
浅谈大数据发展背景下的企业财务内部审计创
房地产去库存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研究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
热门审计论文
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国家审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首先应强化内部审计工
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
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重构
论上市公司的粉饰行为及其审计风险
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