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应用护理论文

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应用护理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27

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应用护理

  【摘要】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 置管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40例。统一规范操作程序及导管的日常维护,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的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白血病患儿应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 通过规范操作程序, 做好导管的日常维护, 可预防和减少导管并发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6.166

  1953 年, 瑞典放射科医生Seldinger 改良了传统的置入导管方法, 使用导丝导管进行交换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此方法的特点是经皮穿刺, 通过导丝与导管交换将导管引入血管内, 奠定了现代血管穿刺的基础, 这种技术后来以他的名字塞丁格命名[1]。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PICC 置管技术[2], 目前本院没有专用的B超机行PICC置管, 白血病患儿血管条件差, 置管成功率不高。针对这种血管条件差的白血病患儿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 穿刺置管, 解决了患儿血管细小、置管难度大的问题,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进行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3 年6月~2014年6月, 本院住院白血病患儿需行PICC置管80例, 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1~13岁, 平均年龄4.5岁, 置管前所有患儿未接受过化学治疗。置管时间14~325 d。对80例白血病置管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4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血管状况、血小板情况、化疗药物等方面进行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按传统置管方法及护理。实验组穿刺方法同对照组。通过规范的操作程序, 穿刺时先置上24G开放式留置针, 退出针芯后用塞丁格穿刺套件的导丝沿套管送入血管10~15 cm, 然后沿导丝将外套管撤出, 只保留导丝, 局部麻醉后用扩皮刀扩大穿刺点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 延导丝尾端穿入扩张器及可撕裂型的导管鞘, 扩张器和导管鞘进入血管后, 将扩张器和导丝同时退出, 保留可撕裂型的导管鞘在血管内, 将食指和中指同时按压导管鞘前面的血管, 减少出血, 沿导管鞘缓慢送入PICC 导管至预定长度后退出导管鞘并撕裂, 抽回血, 见回血后撤出导管内芯, 在穿刺点上置小方纱块压迫穿刺点, 妥善固定PICC导管, 无张力贴3M HP9536无菌敷贴, 再行正压封管, 让患儿家属用拇指协助轻压穿刺点30 min。同时要避免患儿哭闹, 置管后做好导管的日常维护,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PICC置管成功率、PICC相关并发症并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PICC 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1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护理

  3. 1 操作前准备 置管护士了解患儿的病情、治疗用药、及血管情况, 向患儿及家属解释置管的必要性, 说明置管目的、意义、方法和部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原则、导管护理及注意事项, 消除患儿及家属的思想顾虑和减轻心理压力。患者签署同意书, 做好患儿的安抚工作, 必要时置管前30 min按医嘱予口服水合氯醛或注射鲁米那镇静。准备好置管用物, 选择穿刺部位, 测量患儿臂围及置管长度。

  3. 2 操作中护理 密切观察患儿口唇面色及心率、呼吸、脉搏的变化。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时助手协助固定好患儿, 送管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 缓慢均速送管。当导管进入肩部时, 协助患儿头部下颌转向穿刺侧贴住肩部, 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 导管送至预定长度, 抽回血, 确定导管通畅, 妥善固定导管。

  3. 3 操作后护理 置管后常规进行X线拍片定位, 适当调整导管末端位置, 确保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 观察穿刺点渗血的情况, 有无红肿及并发症的早期症状[3]。做好健康宣教, 指导患儿家属注意置管后导管的维护和看护好患儿, 避免非计划性拔管。禁止在置管侧肢体量血压、置留置针、提重物等。

  3. 4 并发症护理 ①穿刺点感染。局部感染是PICC穿刺术后常见并发症[4, 5], 主要表现为穿刺点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 面积在2 cm×2 cm内。护理措施:严格无菌操作, 规范换药。置管后24 h换药1次, 常规每周换药1~2次, 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换药时用碘伏纱布湿敷穿刺口10~15 min, 干燥后贴膜。红外线照射, 2~3次/d, 15~30 min/次。②穿刺点渗血。穿刺时扩皮, 对皮肤损伤较大, 白血病患儿血小板低, 凝血机制差, 穿刺后局部按压止血不足等原因引起穿刺点渗血。穿刺后24~48 h, 穿刺口用2 cm×2 cm纱布加压贴膜。出血量多时用明胶海绵加压止血。③静脉炎。预防措施:常规留置导管后予喜疗妥涂抹或湿热敷穿刺口上端肢体, 3~4次/d。静脉炎用硫酸镁50 ml加地塞米松5 mg湿敷, 4~6次/d, 配合红外线照射, 3~4次/d, 15~30 min/次。水胶体敷料固定PICC导管, 水胶体敷料透气不透水, 在有效固定导管的同时还有效地阻挡了皮肤外界微生物的侵入, 同时吸收穿刺点周围的渗液,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 从而有效降低局部皮肤过敏及感染的发生率[6]。④管道堵塞。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每日至少冲管2次, 出现导管不通畅或堵塞时, 首先检查导管是否打折、脱出或移位, 同时加强冲管, 保持管道通畅。血栓性堵塞可用肝素或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脂肪乳剂引起的堵塞, 可选择70%的酒精溶栓。导管抽血后立即脉冲式冲洗导管。⑤导管异位。主要与患儿自身血管变异、送管时体位不恰当、从头静脉穿刺或有纵隔肿块有关[7]。贴膜时以穿刺点为中心妥善固定导管, 外露部分用胶布固定, 注意观察导管功能, 必要时X线检查, 确认导管末端位置, 不能将外露的导管重新置入。

  白血病患儿因血管细小, 化学治疗时间长, 为减轻患儿的疼痛, 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 可提高置管成功率。通过规范操作程序, 做好导管的日常维护, 预防和减少导管并发症, 提高护理质量, 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白血病患儿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应用护理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丁格 白血 患儿 白血病 护理 应用
最新临床医学论文
大学附属医院组织使命内涵研究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疗效探析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治
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分析
浅论护士分层管理结合目标管理模式在耳鼻喉
小针刀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197例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不同药物治疗临
浅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效果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检验尿白蛋白、免疫
热门临床医学论文
上消化道出血的健康教育体会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表现及分析
全肺切除术后护理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的辨治体会
妊娠期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
围麻醉期哮喘、支气管痉挛
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效果
当前乳腺癌诊治中的病理学新发展
如何作好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工作
浅谈麻醉教学中重视麻醉安全教育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