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由"钱学森之问"引起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论文

由"钱学森之问"引起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13

由

  钱学森是我国乃至世界的著名科学家,他不仅在科学领域上成绩斐然,在文化教育事业上也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前国务院温家宝在看望他的时候,他曾感慨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同样,它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事业的艰深命题,将问题的目光锁定在这个艰深的命题上,不禁引起教育者们诸多的思考。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如何进行界定?包括哪些内容? 1998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中,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层首次陈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即“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1]从这个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中我们不难推导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当然,随着国内外大的环境和各种复杂因素的变化,因高校层次、类型不同,具体情况不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也会不同,必须根据人才的特殊性和社会需求,适当地调整培养模式的结构,通过不同方案的反馈调整,各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最终形成不同却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之适应社会经济变化发展和政治的需要。但是,无论何种模式内容,它的成功都必须遵循几个检验原则:第一,它有没有培养出人才,第二,这些人才是否物尽其用。

  二、钱学森关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思想内容

  钱学森认为,国强民富,人才培养是关键问题,培养人才最关键的是抓好教育。仔细研究和归纳钱学森的教育思想,不难发现,钱学森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应当遵循思维科学的规律;第二“大成智慧学”的理念,即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人机结合,集古今中外现代科学知识和信息之大成。第三,大学应以培养“通才”为目标。即知识结构应该是专博相济、专深博广的统一,钱老称其为“博的基础上的专,和专的引导下的博,博与专要相互配合。

  三、引发的思考

  钱学森教育思想内涵丰厚,引人深思。如何造就一大批像钱学森那样具有高尚人格、渊博学识和创新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教育者们始终关注和不断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入手。发觉固有模式存在的问题,找到模式改革的方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建国数十年来,虽然我国教育事业的规模和成果在不断扩大,然而,却并没有培养出多少创新型人才。尽管国家建设了诸多“工程”,采取各种刺激政策;然而,我们离世界一流的目标还是很远。《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论述我国人才存在的根本问题时,首先就说明我国人才总体水平与其他先进国家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个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匾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普遍问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逐步陷入困境。大学生能力缺失成为其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也从深层上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的现状。[2]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1.创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生态系统结构。首先,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宽松的教育环境,要主张教授治校、学术自由。不能搞”一言堂”、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多干预。例如,在考试招生、专业设置、教师聘任、经费使用、考核评价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其次,要充分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大胆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要不怕犯学生错误,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这种成长才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全。再次,要加强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淡化单纯书面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的选拔机制,采取对学生对方位、对学科、多频率的综合考核,同时实行开放式动态进出机制和自由选择机制,不拘一格吸纳选拔优秀学生。这三个方面的的因素都是结构中的重要部分,他们之间的关系、形式都决定着这个生态结构是否有助于人才的培养。

  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挂钩。首先,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直接输送地,必须在在切实了解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科专业与社会、地方需求相对接,设置有针对性的学科专业。细化到具体教学中,就是通过课程的有效设置,突出“基础技能为专业技能服务,专业技能为行业技能服务”的教学主题,在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上、着重解决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高校应充分与社会各部门紧密联系,创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感受到社会需求的方向,又能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真伪,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单位的双向互动,双向促进。最后,高校应联络社会各界、各部门成功人士或者专家学者,设置针对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讲座或各类训练活动,提前让学生进入“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人才才能真正物尽其用。

由

论文搜索
关键字:钱学森 人才培养 模式 高校 人才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试论大学物理教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高校电子新闻档案管理模式构建探讨
体育教学与茶文化有效结合路径研究
浅析高校运动项群类体育课程思政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