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基于“双创”战略的高职教育“工、商融通”型人才培养论文

基于“双创”战略的高职教育“工、商融通”型人才培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0-18

基于“双创”战略的高职教育“工、商融通”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8-0053-04

  为进一步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下简称“双创”),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要求各地各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彻落实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一个宏观的战略如何在高职教育中落实落细?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改革问题。从整体来看,高校更多地是从创业孵化的角度贯彻落实“双创”战略。但是,从人才培养的大学功能来考察,我们认为,立足于“双创”教育来贯彻落实“双创”战略,才是具有广谱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有效途径。正是基于这样的立意,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工、商融通”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一、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双创”战略的瓶颈

  “双创”作为一种全国性的、自上而下的战略要求,如何才能贯彻落实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其要义,又要充分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尤其是要深入把握其中的瓶颈,分析其成因,才能使我们的贯彻落实真正得到实现。

  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双创”战略,至少面临着以下三个瓶颈:

  (一)高职院校的办学体系相对封闭

  校企合作的“融合性”与“封闭性”是一对矛盾。在必要的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发展其融合性,是办好现代高职教育的需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察,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发展这两者之间的融合性,其本质内涵,还是要将两个生态系统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融合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要切实推进“三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从而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办学体系。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但是在现实实践中,高职院校的办学体系相对封闭与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既有的“厂中校”和“校中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倾向,无法切实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二是对接的动态性调适不够,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使得专业设置往往落后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往往落后于职业标准;三是“三对接”的动力不足,包括学生、学校和企业对于“三对接”的动力都相对较弱[1]。

  高职院校办学体系的相对封闭与滞后,使得“双创”战略在高职院校“着陆”的条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学生“双创”的内在动力不足,问题意识淡薄,风险观念弱化,现实经验很少。因此,在已经开展的“双创”工作中,假命题式、低水平重复式创新现象,勤工俭学式、闭门造车式创业现象比比皆是。

  (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传统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两者之间有机统一、缺一不可。任何片面强调高等教育属性,或者片面强调职业教育属性的倾向,都与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相去甚远。在我们的高职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单一高等教育”或者“过分职业化”的倾向。“单一高等教育”倾向主要表现在专业口径窄、知识面小、教育教学局限于知识传授式的简单教学。“过分职业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把学生培养成职业机器,而不是“职业人”。

  高职教育的“单一高等教育”或者“过分职业化”的倾向,使得“双创”战略在高职院校的“着陆”基础不牢。主要体现在:学生创新的知识基础不牢,创业的动力与能力不足。因此,在已经开展的“双创”中,学生创新的办法陈旧,即使已经成熟的项目,成功产业化的不多。

  (三)高职教育的吸引力相对低下

  由于社会认同相对低下、高职教育吸引力不足、学生知识基础不牢等主客观原因,高职教育对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的吸引力都相对低下。高职院校对社会要求和学生需求的把握和适应,都做得相对不够。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与社会要求和学生需求相去甚远。我们曾经做过调研,结果显示,一是企业对“最看重高职学生哪些能力和品质”(多项选择)的回答中,看重“工作态度”的占100%,看重“综合素质”的占83.33%,看重“职业素养”的占88.89%;二是企业在“贵单位对学院工科类人才的培养要求”(多项选择)的回答中,要求“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占77.78%,要求“具有较强的‘工’的技能”占72.22%,要求“知识面广”的占50%;三是企业对“贵单位对我院文经类人才的培养要求”(多项选择)的回答中,要求“知识面广”的占83.33%,要求“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的占72.22%,要求“具有较强营销意识”的占61.11%,要求“具备一些‘工’的技能”的占50%[2]。

  综上,如何植根于办学体系之上,改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双创”战略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开花创造必要条件,这是一个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工、商融通”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二、“工、商融通”的本质内涵及实践体系

  (一)“工、商融通”的本质内涵

  “工、商融通”是一个“相加”、“相融”、“相通”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这是“工、商融通”的内在逻辑。首先,在教学安排上将“工”、“商”知识初步地相加。即将工科和商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实现知识层次的复合;其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将“工”与“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立体地相融。学生不仅仅学习工科和商科知识,而且知识、能力和素质都要实现“工、商融通”,避免作简单的加法;第三,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实现“工”与“商”系统地相通。以“开放融合”的办学方式,将人才培养深度置于市场经济之中,使得“工”与“商”作初步的乘法,实现融通,从而避免融而不通。   “工、商融通”型人才培养规格始终坚持以培养“双创能力”为目标。首先,在知识方面,除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所需知识外,还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市场经济常识、前沿技术知识等;其次,在能力方面,除培养专业能力外,还培养其在未来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反映其综合素质的能力,即关键能力。关键能力,亦被称为核心能力、必要能力、共同能力或可迁移能力,是已知具体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外的,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当职业发生变化时,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它将影响人们一生,是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生存能力。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有关文件中也对高职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等关键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三,在素质方面,除培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外,我院还着重培养学生的逆商、情商、行商等更高的综合素质。

  (二)“工、商融通”所依托的“开放融合”式办学体系

  “开放融合”的办学模式是指融入开放办学理念,借助远程教学平台,构建校园与社区对接互动、内陆与沿海文化交融、校企之间深度合作、专业之间有机融合的办学机制,开展全日制高职办学活动[3]。其实现形式主要有:

  1.教学形式的开放融合。通过远程教学系统,把学校教学课堂搬到企业车间,或把企业生产流程实时传播到课堂,实现教学、实训的双向同步进行。

  2.学习形式的开放融合。利用网络课件、双向视频和课件点播系统,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学校教学指导,并随时在网上和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学习。

  3.实训基地的开放融合。学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车间和生产线上,建立“校中厂”或“厂中校”,学生实行“2+1”教学,综合实训全部在企业进行,课程学习和毕业作业则通过学院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

  4.资源利用的开放融合。整合全国名师和精品课程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传播给学生学习使用,学生可以自选教师、挑选课程自主学习,学校组织统一考试。

  5.专业之间的开放融合。以“专业+专业方向”的方式,实现专业之间的融合,如“机电专业+市场营销方向”、“英语专业+外贸方向”、“工程造价专业+文秘方向”、“软件工程专业+电子商务方向”等等。

  6.文化育人的开放融合。通过2+1、校中厂、厂中校和创新实验区等途径,体现为人为学的共同要求,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包括内陆文化与沿海文化)之间的开放融合。

  (三)“工、商融通”所依托的教育教学体系

  1.专业重构。首先,对原有的专业布局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归并形成以“商科”类、“文科”类、“工科”类为框架的专业大类,让各大类的学生相互选修第二专业进行拓展学习。其次,按照三大类专业群设置若干个相关的“工商融通”专业方向,如“工科”类专业开设会计专业方向、电子商务方向等:第三,加强金融、商务、国贸、营销类专业与电子、信息、机电、建筑类专业的交叉渗透,实现专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课程建设。可采取以下做法:一是在全校学生中开设通识和通用能力课程,采取传统开课和网络课程相结合形式,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选择3门课程进行学习,纳入学分管理;二是在工科类、文科类专业中融入《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现代企业管理》、《商务谈判》、《财税知识》等商科类的课程的学习,在商科类、文科类专业中融入《工程技术基础》、《电工电子入门》、《车间管理》、《工程识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工科类课程的学习,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拓展思维方式[4]。

  3.资源建设。校园文化氛围具有引导、塑造、点滴渗透的作用,它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行为取向产生持久而深入的影响[5]。应将创业教育思想渗透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建设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听全国名师授课”,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进行“工、商融通”拓展专业学习时,可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在实践教学方面,可让工科类专业学生到商贸类、市场营销类实训室学习掌握与工科专业知识相关的贸易、营销等基本技能;让商科专业学生到机械、电子、信息类实训室学习了解生产产品的工艺流程、产品性能、维修保养等基本技能。从而使工科类学生掌握一定的商务谈判、市场营销、管理类等基本技能;使商科类学生掌握一定的工艺流程、产品性能、维修保养、信息处理类等基本技能。

  5.开设金牌班。对部分有创业热情和创业思想的学生,组成“工、商融通”金牌班,采取导师制方式,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创业辅导,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三、“工、商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工、商融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树立“职业人”培养规格。“工、商融通”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贯彻“全人”教育理念,把高职学生作为“职业人”而不是“工具人”(即“职业机器”)来培养。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按照创新创业等国家战略和人才市场导向制定符合“职业人”教育培养目标的综合素质要求。这体现在:一是在知识要素的构建中,突出的是理论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强调的是以行业或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为材料,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对知识进行组织与编排更多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相互沟通的体系。二是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养成,增强其跨行业创新创业的能力。这是“工、商融通”型人才培养和“强调受教育者获得完成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娴熟技能,注重操作培养和岗位技能训练”的一般高职教育的区别所在。三是坚持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在强调学生必须具备稳定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则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包括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和思维方式等等。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坚持遵照社会学中人的社会化规律,通过“开放融合”式办学方式,将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实的情境中,接受真实的、全面的历练,从而获得全面的成长发展。

  2.承接市场经济的前沿动力。“工、商融通”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承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通过准确定位,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环境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对企业的创新创业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正是这一作用,使得企业酝酿了成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工、商融通”型人才培养模式所依托的“开放融合”办学体系,将学生置于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环境的生态系统中,使学生有条件体会、领悟和接受其中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从而获得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承接市场经济的前沿动力,是学生成功创新创业的必经阶段,也是我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尊重的教育规律。

  (二)“工商融通”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1.创新的成效。学院“工、商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多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几年来,成效显著。在2015年“博导前程”杯全国电子商务运营大事总决赛中,我院选派的参赛队荣获全国特等奖。在每年的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中,也是捷报频传。

  2.就业的成效。学院“工、商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最早在2012级学生中进行,首批试点学生已经顺利毕业。从江西省教育厅公布数据显示,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比上一届增长2.45个百分点。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访谈发现,用人单位对我院2015届毕业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学生个人的就业信心明显增强,就业质量有所提高。

  3.认同的成效。“工、商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学院对2014级学生(抽样样本数为456)就“你认为学院培养的“工、商融通”型人才是否符合你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9%以上的同学回答“是”。

基于“双创”战略的高职教育“工、商融通”型人才培养

论文搜索
关键字:人才培养 高职 基于 战略 人才 教育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