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与学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与学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0-19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与学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一、从传统式教学到混合式学习

  Singh& Reed 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何克抗教授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学习分为浅层学习和深层学习。浅层学习以记忆为特征,关注信息的回忆,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深层学习则强调新知识和个体已有知识框架的耦合,关注对知识的领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传统式教与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知识本身讲解和传授,忽略了学生主动将新知识耦合到既有知识结构中的需要,轻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混合式教与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知识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建构。显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式教与学已经从延伸了传统教与学的概念,混合式教与学和翻转课堂的结合进一步有力地助推了深层学习。

  混合式教与学不仅仅变革了教与学的方法,连教与学的目标、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检验标准都发生了变化。混合式教与学的目的不是要精简成本而是要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尽管混合式教与学未必适合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但是近半数以上的课程如果采用混合式教与学可以显著提升学习效果。混合式教与学的探索与推广是一个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系统化教学改革工程,唯有探索新的政策支撑体系才能有效地助推混合式教与学的发展。

  二、支撑混合式教与学的组织架构

  结构决定结果,健全的结构可以保证组织的责权不缺位。混合式教与学不仅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就连其课堂学习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从形式、内容和任务上都发生显著变化,新的模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在学校领导集体的大力支持下,教师团队、学生群体、教学管理团队、课程制作支持团队及课程平台技术支持团队等相关团体协调配合,构建起了混合式教与学的组织架构,团队协作是混合式教与学组织架构的重要特点。

  教师团队是混合式教与学的核心,包括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助教等成员。教师团队负责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资源的设计、制作与维护、在线课程的运营与支持服务、面授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学习效果的检验与评价等工作。这些工作的有效完成需要教师团队的集体协作。团队的课程负责人必须专职、其他成员可以兼职兼任。

  课程制作支持团队是教师团队的重要助手,由擅长于多媒体制作技术、动态课件制作技术、以及WEB制作技术的成员构成。该团队主要辅助教师团队将课程建设的思想转化成能够有效学习的网络课程;帮助教师团队将知识技能点表达成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具有交互功能的动态课件;帮助教师团队完成课程音视频的录制与编辑;帮助教师团队完成其他与课程资源建设相关的技术工作。团队成员可以专兼职并举,甚至可以来自校外合作,但是团队负责人和核心技术力量必须稳定。

  课程平台技术支持团队承担着课程平台建设、运营与维护的重任。团队包括技术开发人员与运营维护人员。专业化的课程平台需要满足与组织文化和组织资源相适应的个性化需求,专门的技术开发力量就是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并实现需求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运营维护人员则负责维持平台的秩序,让众多课程有序共享同一个课程平台,保障平台运行环境的功能健全,性能可靠。如果课程平台采用整体外包,平台技术支持团队也无须学校自有,但是这需要非常可靠的战略合作关系。如果网络课程学习规模较大,选择自建课程平台相对稳妥,尽管课程平台技术支持团队成员可以不必完全自有,但是技术开发和运维的核心人员应该自有并专业。

  教学管理团队负责组织、指导、服务和管理混合式教与学的活动,具体内容包括教学活动安排、教学资源协调、学习过程监控、学习成果认定、学习效果评价以及教师工作量认定等方面。教学管理团队存在于学校层面和二级院系层面。二级院系的教学管理团队侧重从专业需求出发对混合式教与学活动的管理、支持和服务。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团队侧重从资源协调和教学规范出发对教与学活动进行管理、支持服务。混合式教与学的管理团队可以共享传统式教学管理的成员,但是必须明确专人专岗对混合式教与学活动的责权。

  学生群体既是混合式教与学的受益者,也是混合式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混合式教与学强调学生主体、自主学习与协同学习,如果学生缺乏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过程应付了事,就很容易让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保证学习效果,除了要重视和优化课程设计及课程资源建设以外,因势利导的学习制度与规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支撑混合式教与学的制度架构

  混合式教与学是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作业过程。参与者的背景、意愿、诉求以及行为习惯多有不同,要想充分地调动各方积极性,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按照标准与规范行事,那么就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让组织中大部分的成员在实现集体目标的同时也成就自我。

  支撑混合式教与学的制度架构涉及作业流程与规范、资源配置规则、成果形式与认定原则、队伍建设等方面,具体包括:学习平台建设规划与规范、学习平台使用规范、课程资源建设与评价规范、教与学活动管理规范、学习成果认定规范等等。   1.学习平台建设规划与规范

  学习平台不仅仅要满足在线教与学的需要,而且还需要满足各种教学管理的需要。通常教学管理的流程及规范都随组织文化和资源状况而具有较明显的学校特色,个性化的功能开发与扩展是平台建设必须面对的事情。因此,学习平台应该是基于标准的开放环境,它可以适应现实需求的延伸与改变实现相应功能模块的扩展。学习平台的开发可以按周期分步骤逐步完成。

  《学习平台建设规划与规范》就是但是从制度层面上明确开发计划并落实配套资源,从技术层面定义了平台开发的各种技术标准及逻辑结构。它主要为学校决策层、教学管理团队以及技术开发团队提供从功能需求到功能实现的沟通依据。

  2.学习平台使用规范

  众多个性化的课程共享着同一个课程平台,只有让每门课程都共同遵守一个有利于平台高效运行的统一规范才能有效避免课程间在平台上的矛盾和冲突。大量的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都需要在同一个课程平台上并行处理相关任务,功能使用指导、错误纠正指南以及容错提示说明等信息都需要便捷有效地传递到每一个用户。

  《学习平台使用规范》就是面向一切用户的使用手册,它定义了平台使用相关的流程及要求,规定了平台共享相关的标准与规则,明确了违规使用的后果及处理方法,确保了平台高效稳定的运行和用户便捷的操作。

  3.课程资源建设与评价规范

  课程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在线学习的效果。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团队与课程制作支持团队的协调配合。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及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资源评价方案通常是课程资源建设的行动导向。课程资源因其学科特点和学习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正确定义好个性化与通用标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课程资源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针对学习者和技能需求变化而不断完善,这就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持续的更新和维护。如何处理好资源新建与资源维护的关系,明确其责权也至关重要。

  《课程资源建设与评价规范》明确定义出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标准、配套资源的供给规则、建设参与者的责权利以及课程资源的评价标准与方案,充分地调动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有的放矢地致力于个性化课程资源建设。

  4.教与学活动管理规范

  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单向的知识灌输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在线学习的服务者、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答疑者以及知识应用指导者。混合式教学的面授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因势利导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个性化问题的答疑、针对现实任务的解决方案探讨。

  学生不再单纯地被动接受课堂上的理论解析,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带着问题主动参加网络自主学习,通过人机间、师生间、生生间的协同互动参与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通过设问、释疑、模仿、创新等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活动。

  《混合式教与学活动管理规范》就要适用教与学的需求,分别针对教师团队、学生群体、教学管理团队定义出活动开展的主要流程、活动内容、质量标准、资源配置规则及相关责权等内容,保障教与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5.学习成果认定规范

  学习成果的认定是对学习活动的指引与驱动。传统学习成果通常是根据一次或几次理论型笔试成绩来认定,其结果具有偶然性和投机性。由于纳入考量的因素较少,最后一次的笔试强调考核内容对知识点的大面积覆盖,因而考试方式的个性化与创新性较难实现。混合式学习成果认定综合了学习过程中所有线上线下学习进度完成情况、学习活动的按时参与情况、平时作业与单元测试的按时完成情况等因素,极大地丰富了考量因素,课程的终结性测试就可以创新地采用个性化的实操型测试,不必强调知识点的覆盖面,而强调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考察。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主动性差,学习习惯不良,理论知识积淀不深,对理论学习具有一定的排斥情绪,这些与混合式学习强调自主学习、协同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冲突。随着混合式学习对学习目标及要求的升级,单门课程学习工作量也随之增加,进一步加剧上述矛盾。尽管混合式学习采用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问题学习、广阔的情景、丰富的多媒体网络课件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等要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传统的认知途径,提升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但是要根本性促使学生完成学习就必须细化考核标准,通过政策的引导、约束和规范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如果条件允许,应该为学生提供重修和学分积累与认定的机会。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与学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混合式 高职 混合 院校 体系 建设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