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论文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21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109-02收稿日期:2016-03-21

  作者简介:蒋屹(1969―),男,湖南宁乡人,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程师,从事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教学。

  学徒制是一种师傅言传身教的职业技能传授方式,通俗地讲就是“手把手”教学,这是传统意义上对学徒制的界定。我国2011年提出现代学徒制,是基于必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在政府引导下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人才培养。

  一、现代学徒制特点

  1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将企业用人需求作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将学生培养作为核心,以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形式,师傅、教师联合传授作为支撑,校企双方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的一种方式。将学校课堂专业训练与岗位技能训练进行紧密结合,在注重专业知识灌溉以及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还注重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的训练,增加企业、学校双方办学融合度[1],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发展的最佳结合。

  2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要实现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企业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可利用企业专业设备、专家对学生进行训练。一方面能够解决学校专业设备不足、专业教师缺乏的现状,又能解决学生专业实习问题,让学生掌握过硬的技能知识[2]。该模式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有优势互补、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优点,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与“高等性”[3]。

  3学生能够通过劳动得到报酬,降低学业经济负担

  在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企业方得到一定报酬。企业性质的不同,学生所获得的报酬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对学生来说可以将其作为生活补助。这样学生在技能掌握的同时还能缓解经济压力,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对学生来说也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4体现就业导向原则

  现代学徒制通过校企双方合作来提供培训课程,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培训结合,更加注重“工作体验”,让学生在上岗前得到较好的锻炼,提前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这一路径进行人才培养,在实习期间企业可对学生进行长时间观察,挑选优秀学生,实现优化用工目的[4]。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毕业后如果能够被原企业录用,说明其就业前景广阔。

  5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学徒制教学是真实情境的教学,师徒、师生在同一教学情境中具有相互促进、启发的效果。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学习方面不再被动,而是项目与任务的设计者与执行者。学生在情境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学习意愿与效果达到最优。除此之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能够及时解决,在促进其学习效果提升方面意义重大。

  二、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模式改革不彻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具备全面性,要彻底地改变传统人才的培养模式,首先应从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抓起,不断深入教学的各方面。目前高校对使用的教材进行了改革,但是大部分课程改革还不彻底,只是课程形式发生了改变,课程内容并没有较大的改变。教学内容陈旧,与技术更新脱节,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5]。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新的教学方式没有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教材作为中心,忽略了新时代背景下技术的更新。

  2教学方法不明朗

  现代学徒制应用到高职院校教学中,但其并不是基于高校本位的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与高校本位教育课程体系完全不同,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将这两种体系进行明确的区分。少部分高职院校甚至将企业实践当作现代学徒制,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与理论知识的培养与学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与高职院校中实行,目前还处于教学初级阶段,仅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短期的企业实训与简单的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6]。

  3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现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各种岗位会对人才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思想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如果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职业道德修养,即便是所培养的学生技术水平再高,能力再强,也会被社会淘汰。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存在一定不良现象,在校期间学生只能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缺乏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很多学生毕业后根本得不到相关企业的认可,而且还需要花费很长的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总之,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7]。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构建课程体系

  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仅仅依靠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这一机制是远远不够的。在该模式中,学生的身份有学生与学徒两种,这两种身份间存在着互相转换的关系,学习的场所也不仅仅是学校,还涵括企业,因此需要对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进行再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在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后确定试点专业,只有这样,现代学徒制才能有效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根据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各环节需要的独特条件,使得学校必须制订严格的专业培养计划,重新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各个领域间逻辑联系应逐步渗入,逐渐融合到职业成长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中,并真正融入学生的培养系统中。   2建设政府导向的扶持政策

  想要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难题,促进行业、企业技术范畴的发展,这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政府应承担管理与监督的义务,增加企业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每年都会受到政府专项资金的帮扶,因此可以向政府提议考虑对高职院校教育支持资金的流向进行分解。将部分资金分流出,用于激励学校与企业方面的合作。针对培训降低企业经济效益这一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补偿,或者针对被评为优秀合作企业的单位进行优惠待遇再扶持。这样,高职院校就无需购买昂贵的技术设备,不会与市场发生脱节,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

  3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监督与评价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情况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进行绩效考核。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应将办学理念与自身专业构造进行结合,建立现代学徒制专门的工作小组。该小组由专业教师,学校、企业领导组成,要创建适应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绩效考核体系,就必须客观、有效地执行绩效考核政策。在试点专业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针对考核项目进行细化,并强化教学管理、学生满意度、教师满意度、企业满意度、教学实施的评判与考核。

  此外是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高等性”属性,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全方位呈现职业岗位对学生发展与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与企业一同分析影响学生成才的因素,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规则与特殊性,寻找学生与职业岗位目标需求间的切合点,并将此作为学生成长规划的一点,让学生将成才作为人生价值追求,激发学生对成才的热情。

  4校企双方签订明确法律条例

  为了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更加合法性、规范性,需建立法律条例。高职院校、企业、教师、学生以及企业师傅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是需要保护的义务与权利主体。当然,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仅仅靠学校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是远远不够的,企业与高职院校两者的利益应该是被重点保护的,但是师傅与学生的权益保障却往往被忽略了。目前应严格要求企业单位应为所培训学生提供一定的报酬,根据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高职院校教育以及企业发展制定。高职院校应向企业建议,让其挑选在实习中表现良好的学生直接进行定岗实习并转为正式员工,并为其支付一定的工资。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尝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广泛推广与良性循环前提是有法可依,需要企业、政府以及学校三方面的通力合作,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发展道路,努力将社会力量引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探索出更多多方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长效机制,以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型技能人才,促进社会发展。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论文搜索
关键字:学徒 人才培养 高职 基于 院校 模式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浅析后疫情时代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
试论我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职体质健康档案系统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传统建筑文化课程建设
基于制度规则下的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
1+X证书背景下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