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措施论文

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措施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2-14

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实践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教育的有效整合使得教学更加具体、直观、有趣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型―实践与探究”模式实施课堂教学,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运用视频、图片及动画等信息技术丰富和补充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体系立体化呈现,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知识架构。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欲和探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相互探讨、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探究、创新思维及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革,而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则成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有效整合的基本原则

  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数学具有很强的应用和实践性。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必须遵循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相关定义、概念和定理的认知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的原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实现教学的趣味性,还应给予学生启发性,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2.信息技术须应用得当

  信息技术整合并非全部实施,而是科学合理应用,和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形成互补。整合的教学内容并非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还应重视书面的计算、书写和表达。教师能用语言、教具及板书说明的内容可不借助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以效率和适用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应用,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互补。[2] 对于概念性、定义性的内容,可借助信息技术来完成,可将知识点直观、具体地展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要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前提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方式。学生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体,所以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二、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措施

  1.创设趣味性情境

  初中数学具有很强的概念性。初中生的好奇心较强,尤其对陌生事物充满探究欲望,但对于抽象知识则兴趣不强,比如:初中七年级《几何图形》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该内容,对立体几何概念不清楚,且想象力也不强,再加上传统教具无法直观、形象地将学习内容展示出来,这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借助多媒体中的视频、图片等创设趣味性的情境,展示出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另外,教师还需要设计出趣味性问题,以吸引学生主动地解决这些问题,要注意问题设计必须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范围,应贴近学生的环境,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运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示数学知识

  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是进行信息加工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必须尊重和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数学知识基本是由数和形两大支柱组成,数形结合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通过数与形间的转换,就可以简化问题和降低问题难度,提高数学解题效率,如函数图像的形成、图形的变换、方程解的几何意义等,都可以通过这种思维进行有效解决。但这种数与形的转换,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需要学生不断变换自己的思维,以便深刻体会其中的奥妙。而借助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将抽象的数形转换的逻辑,通过多媒体的演示直观、形象、有序地呈现出来,比如,采用动画制作、动态过程演示、自由重播、课件制作等技术手段,可以完美展现其思维发展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观察其中的本质,牢牢掌握相关知识点。

  如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教学中,这部分内容有两个教学难点,即双曲线的形成过程和双曲线与坐标轴无限逼近的理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带学生进入信息技术教室,指导学生利用事先下载好的画图软件进行函数图象的绘制,通过不断改变自变量的数值,逐一将各个值画出来,最终得到双曲线图形,使学生在这一绘制过程中,体会、理解并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函数的本质特征,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丰富了现代化教学,它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的影像、图文、音频、动画等资源,能灵活创设一些逼真的教学情境,制作精美、有趣的动态演示画面,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机会。如,在教几何探究活动“镶嵌”一课时,教师可分三个阶段设计本部分探究实践活动。首先设置问题情景,在大屏幕上展示“丰富多彩的镶嵌世界”,吸引学生进入到变幻无穷的图案王国里,并设计一些探究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阶段。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平面镶嵌图案资源,并在课堂进行讨论展示,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其规律特征。第三阶段是讨论交流。在小组讨论后,将自己的成果在全班共享,加强班级交流和小组间的讨论,进行多维度思维、比较,最后归纳整理出完整的实践探究成果。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有效开拓学生视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主动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积极的作用,真正实现了数学课堂的优化和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4.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数学学科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性、严谨性的基础学科。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下,对一些数学知识的讲解,教师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学生尽管用心在学,却仍然理解起来很困难。这种现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得到了缓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课的教学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教师可借助这项技术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数据库技术,自主探索、分析解决问题,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无限延伸到教室之外。这样既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思维,又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数学研究思想和方法,培养了学生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促进了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如在上“勾股定理”一课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节探究型课程。在完成规定教学内容讲授后,教师布置一项探究性作业:探究勾股定理的前世今生――勾股定理的产生历程和证明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来查询关于勾股定理的文献资料,包括图书馆、网络搜索等。在下次上课时,笔者发现同学们带来的资料真的五花八门,图书、网络打印资料、报纸剪报等,但更多的学生还是借助于互联网,查阅、下载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打印出来,还有的学生出人意料地找到了“勾股矩阵法”的证明方法。看到这些翔实的资料,笔者认为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该定理。教师再结合自己制作的课件和网页,全面、系统、详细地为学生梳理这一定理的来龙去脉,加深了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体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深挖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措施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课堂 整合 措施 数学 技术 信息
最新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策略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思考
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有效渗透途径
小学数学课堂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方式探
热门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
谈复习中数学试卷的讲评
变式教学中习题引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用构造法解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研究性学习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