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导向论文

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导向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10-25

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导向

  [中图分类号]G40-0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5 ― 0097 ― 03

  

  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的诞生,把人类带进了一个新时代――网络时代。互联网是一个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互联网的信息交流具有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无中介性等特点。互联网独特的功能使它在最广泛的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成为当务之急。高校德育的过程,就是用丰富、准确、生动的信息,影响、熏陶大学生精神品质的过程;就是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人才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目前,作为我国政治文明和政治现代化核心和重要标志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正以全新的特点、复杂的变化及空前的影响力出现在我们面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表现出自身特有的特点和较为复杂的发展态势。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及时分析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把握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有序、理性的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一、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特点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现代化公民以网络为媒介,用虚拟的网民身份或者以网络社区的形式,通过网上发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意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并试图影响政府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政治生活的参政行为,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类型。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网民中,大学生占的比重日益增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6月的最新统计,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4.2亿,其中手机网民2.77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的网民统计分析,从年龄结构上看,10至19岁的占31.8%,20至29岁的人占28.6%;从学历结构上看,大专12.2%,本科11%,研究生1.1%,四者相加达到总上网人数的24.3%。可见大学生网民必定是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之一。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借助网络媒介,用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意愿,它主要通过政治信息的网上发布、网上选举、网上评论、网上讨论、网上信访、网上利益表达、网上民意调查等方式,参与并试图影响政治过程,以达到维护和实现某种政治利益的政治行为。据调查分析显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

  1.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途径的便捷性

  网络政治参与是网络与政治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类型。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廉价性、交互性、即时性、匿名性等特点,为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提供了一条便捷途径。互联网体现的是自由开放的理念,大学生只需要一台计算机和一根联网的网线或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参与到国家政治活动中,不仅可以在网络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政治信息,而且可以通过BBS、强国论坛、电子邮件、聊吧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这种便捷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突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局限,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平等的政治参与主体的资格加入,面对面地直接参与到政府的政策、议案的讨论、监督中去,还可以直接进行网上投票和选举。

  2.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自主性

  网络政治参与的虚拟性是以互联网基本的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自建设之初,就没设定有效身份鉴别的功能,它对上网用户的个人隐私具有很强的保护功能,网民可以用一组代码、一个昵称等做为自己身份的标识。因而互联网可以对网民的真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信息进行屏蔽。网民能够以一种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参与政治活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这种虚拟隐蔽的特点,可以大大消除政治参与恐惧感,增强政治参与的安全感,大学生网民可以在网络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主自愿地关注和了解社会政治问题,平等自由地交流政治看法,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从而有效地参与政治决策,增强政治参与效能。

  3.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方式的多样性与群体性

  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在网络发展成为社会信息互通和交流重要手段的今天,网络的快速性、共享性使信息的交流变得更为快捷、及时,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平台发展十分迅速。据2009年12月的有关统计,我国网站已达368万个,几乎每个门户网站都设有BBS论坛,我国目前约拥有130万个BBS论坛。不论是BBS论坛,还是网络中的公告牌、电子邮箱都成为了大学生发表政治言论、表明自己政治观点的地方。在“百度”网站,大学生网民可以随时就国家的政策法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热点、焦点、疑点、难点话题设立专门的论坛,任何对此感兴趣的网民都可以到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平均每天发布的新帖多达200多万条,几乎每条受网民关注的话题后面都有跟帖,热门新闻的跟帖达到几十万条之多。随着我国“政治上网”工程的有效实施,政治信息的公开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渠道又将大大增加。不过,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2月的调查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地方政府网站建设不及格。在即时通讯方面,很多大学生网民拥有多个即时通讯账户,特别是QQ,同时在线用户最高时达到1950万人。博客虽是少数网民的网络媒介,大学生网民也有不少人拥有自己的博客,并且利用博客就某些社会政治重大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不仅方式内容多样性,而且还具有群体性特点。高校大学生是一个高度密集的社会群体,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力是相当强的。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快捷性等特性,使得兴趣、爱好相投或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大学生,很容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超时空的交流或组织活动,他们往往只链接与自己的政治价值观、政治理想、政治利益、政治背景相似的网页或信息,他们虽然是一些没有组织的虚拟群体,成员之间也相互不认识,但他们对于相同政治问题的热情,对于共同感兴趣或对某一事件的共同关注,促使他们走到一起,表现出独特的、强烈的群体性。但是,不健康或错误的群体性举动会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进而不利于大学生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

  4.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务实性与理想性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内容尽管多种多样,但有关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学生受个人利益的驱动,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表现出较强的务实性。他们只涉猎对自己有用的政治信息,只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政治讨论,或被动的参与网上投票或选举。相当多的大学生认为,政治是国家的事,参与不参与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对他们而言,关心政治远不如搞好自己的专业实际,至于谁执政或执政好坏,都与他们无关。因此,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也表现出冷漠型、消极性、片面性。一部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和效果也倾向于评奖、评优、入党和就业等。此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还存在理想性。他们强烈地希望提高自己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加强自己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环境,增强网络政治参与的效能,期望按照理想模式设计、影响和改造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关注。

  5.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和非规范性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是要有真实可靠的客观政治信息。然而,网络信息容量的无限性,海量性,与大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有限性形成尖锐的矛盾,相当多的大学生面对网络纷繁复杂的信息,在搜索、接受、选择信息时会陷入真伪难辨、人云亦云、无所适从的非理性状态,使自己的政治参与在盲从中失去理性。更为严重的是,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导致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影响到信息的可信度、公信力和权威性。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无论是组织机构或者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布政治信息,并且从登陆到发布都是由服务器自动完成的。因此,网络信息的真伪性难以监控,利用网络制造假新闻、发布假消息、歪曲报道来欺骗、误导网民的事层出不穷,这造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参与趋势进一步扩大,而政治参与的理性和效能严重受挫。

  网络空间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价值观,五花八门的政治信息造成了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甚至出现是非善恶标准模糊的情况,这使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规范无所适从,出现许多非规范性政治参与行为。大学生群体中不少具有很强的反抗和叛逆心理,渴望自主选择,网络正好为大学生提供了可自由、自主、不受束缚的发表自己意见的空间。这势必导致一些大学生网民在虚拟空间里完全忽视现实规范的约束,放纵自己的行为,随心所欲的进行一些与政治参与原则和规范相违背的活动。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非规范性,不仅对党和国家的政治权威构成挑战,也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原则、规范的形成和遵守造成严重的阻碍。

  二、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导向路径

  积极,健康、有序、高效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不仅是我国民主政治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大学生自我提高民主政治参与能力和民主政治素养的重要路径。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种种特点和特色,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都要积极采取措施,不但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知识和意识教育,进行政治参与实践锻炼,提升政治参与能力,而且还要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有序化和规范化,营造良好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文化,改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政治参与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观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网络政治参与需要具备一些政治参与知识,网络政治参与者不仅要掌握有关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知识,还要对现有的政治理论有较深入、全面的了解、认识和把握。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知识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现代政治意识,增强其对政治的信赖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习政治参与的有关知识,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的认识和把握,真正把政治理论转化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同时,还应指导学生在大量复杂的政治信息面前提高政治鉴别力,提高他们对社会上正面政治信息的吸收学习能力,使大学生形成独立的政治判断、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高水平的政治参与。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计划的进行政治参与观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政治参与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阶级观、国家观、政党观、民主观、法制观、权力观、利益观、民族观、公民观和价值观等等方面。而政治参与意识教育的内容包括民主意识、人权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民族意识、群众意识、全球意识等等。只有让大学生掌握这些科学的政治参与的理论知识,形成积极健康的政治参与意识,树立政治参与科学化的理念,才能在政治参与中自觉按政治发展规律办事,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克服政治参与的冷漠和过热,对各种政治问题、政治现象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从而进行理性地思考,从容稳定地进行政治参与。

  2. 指导大学生参与政治实践,提升网络政治参与能力

  在高校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知而不行、知此行彼、知行脱节的现象。许多网络政治参与的知识、原理、原则、目标要求,他们不是不知,而是不能为或者不愿为。因此,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倡导和促使大学生知行统一,通过网络政治参与实践把了解、掌握的政治理论知识内化、外化、升华为自觉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使网络政治参与实践教育真正成为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政治参与型人格。首先,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实践的渠道,建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网站,正面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如国内一些学校建立的“红色网站”、“红旗在线”、“觉悟网”、“红色中国”、“红色风暴”、“红土地”等等主题网站、网页,成为大学生十分喜欢的网络政治参与阵地。其次,要加强电子政府建设,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实践提供直接而广阔的平台。目前,我国许多政府网站内容空泛、更新慢,动态信息少,网页设计比较单一。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2月的一份报告显示,我国半数地方政府网站建设不及格。这种状况无疑很不利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效能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利用政府网站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政治思想理念,指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经济、政治、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引导大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第三,要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指导、监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帮助大学生增强对政治信息的鉴别能力,为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能力服务。网络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既要有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又要有计算机知识与网络技术知识。网络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及时准确地通过网络了解和掌握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并及时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政治参与活动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和疑点问题,监控、收集、分析校园网络的政治信息,对那些错误甚至反动的不良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规范运行。

  3.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建设,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环境

  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健康、文明、有序、规范的运行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环境的营造。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具有虚拟性、自觉性,群体性、理想性、非理性和非规范性等特点,要克服这些特点产生的负面效应,实现与社会伦理和法治要求的融合,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公共精神,而且还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建设,培育民主法治精神。一方面,社会、政府和学校等方面要确立系统的全面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使大学生网民在政治参与行为中能够自觉履行和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妨碍和侵害公众的权益和自由。因此,社会和学校还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教育,增强他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识别能力,提高他们的网络政治参与的道德意识和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网络道德观,培育公共精神,使大学生始终做到自警慎独、杜绝不文明不道德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始终用严肃、负责任、文明、健康的态度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另一方面,社会、政府和学校等各方面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用网络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保证大学生网民平等自由的政治参与权利,遏制、约束政治信息和技术的不对称现象和不良信息的泛滥。制定网络法律法规要注意内容的针对性、准确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法律法规条文要对网络资源管理、信息服务、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网络的功能利用等等内容作出详尽、准确、操作性强的规定。此外,网络法律法规要体现效力的强制性和激励性。网络法律法规要做到制裁网络不法行为的同时,又要保障网民正常的网络政治参与的自由和权益。因此,随着经济社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网络伦理道德和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对网络信息的鉴别、管理和控制,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环境。

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导向

论文搜索
关键字:导向 特点 政治 高校 大学生 大学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