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新世纪文学理论的生长点在哪里论文

新世纪文学理论的生长点在哪里

作者:赵勇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8
关键字:文学理论 生长点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当下的文学理论已陷入到某种困境之中:一方面,经过观念上的拨乱反正与正本清源和方法上的除旧布新与鸟枪换炮之后,文学理论已形成一种自足而圆满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面对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各种文学与泛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又逐渐丧失了其应有的阐释能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以为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应该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谈论新世纪文学理论的生长点,我们就既需要弄清楚不利于文学理论生长的地方在哪里,也需要搞明白文学理论必须应对怎样的现实状况才能激活自身,使自己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
     一

     众所周知,文学理论是以一套特殊的话语符号对文学(包括创作、阅读等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但究竟什么是文学,文学理论应该面对怎样的文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本来应该由文学理论事先作出回答,但恰恰在这里它失去了言说的兴趣。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既定的文学传统已形成了一套打量与衡量文学的规则与法则,这种规则与法则也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文学理论的生产过程中,何谓文学因其自明而似乎不需要回答了。于是,一提到文学,我们脑子里想到的就是巴尔扎克与托尔斯泰或《红楼梦》与《水浒传》,文学理论面对的就应该是这种古色古香、已成经典的文学名著,而那些不断生成的艺术产品则被打入了另册,在文学理论面前,它们首先失去了被关注、被分析的资格。

     这样的取舍原则与标准不是没有问题的,西方的一些学者已经把这一现象作为了他们的“质询对象”。斯图亚特·霍尔指出:“在指定的文学课程表上,为什么所有社会构形中的文本、许多文本、许多表意实践都要推出10本居首位的书,后面跟着20本划上问号的书,再后来列出50本我们只需要粗略翻阅、有所了解的书,最后是成百上千从来没人去读的文本?那个等级本身构成了文学研究中的取舍传统,这是第一个质询对象。”①这样的“质询”同样也适合于中国的文学理论。在中国,传统的高雅文学形式是诗词歌赋,故“诗话”、“词话”特别发达。“五四”之初,虽有“平民文学”的口号提出,但由于种种原因,“平民文学”并没有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理念进而改变文学理论的构成。1940年代之后,虽然赵树理的“通俗故事”成为了文学的“方向”,但这样的通俗文学是被纳入在政治与革命的叙事之中书写出来的话语,文学理论对这种文学形式开掘的也更多是政治性而不是文学性。“新时期”以来,虽也曾有过“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讨论(1980年代中后期),但由于文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要剔除诸多政治化因素的干扰而回到“审美”本身,所以,通俗文学因其欠缺审美因素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在现在已经成型的文学理论的体系建构中,通俗文学同样成了托尼·贝尼特所说的“残存的概念”,②它只有成为说明文学经典的旁注时才有价值。这样,现行的文学理论主要面对的就是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了文学理论的阐释对象,自然也就成为了文学理论得以生成、展开并自圆其说的构成对象。

     在文学生产与消费的网络中,如果说文学理论以其规范化的阐释维护着文学经典的再生产,并使生产过文学经典的作家具有了合法存在的权利,那么它也以同样的方式呵护着文学经典的消费,并赋予以这种方式消费的读者诸多神圣的意味。目前文学理论中已经成型的阅读理论,一方面受惠于中国传统文论中与欣赏或鉴赏相关的学说,一方面也得益于20世纪西方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但无论是“滋味说”(钟嵘)、“披文入情说”(刘勰)还是“填空”(伊泽尔)和“三级阅读”(姚斯),其理论依据都是建立在对作品的审美阅读基础之上的,以此种方式阅读的读者也必然是具有丰富阅读经验和很高鉴赏水平的“理想读者”。文学理论中拿来这样的命题并予以升发阐释,表面上是要讲述阅读与欣赏的一般道理,但实际上却强化了对文学经典的阅读。于是,文学经典的生产产出了与其成龙配套的消费,文学经典的消费又消费出了文学经典的生产,当今的文学理论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样一种假定中推衍或虚构着这样一种理论命题。这样的命题在特定的语境中是有效的,且富有革命的意义,但是面对鲜活的文学现实,它的有效性却越来越变成了一个问题。?
       
     然而,这样的文学理论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教科书中。进入教科书之后,意味着文学理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合法化,也意味着文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discipline)从此成为规训(discipline)学生的一种手段。简·汤普金斯在谈到编写教科书的布鲁克斯、沃伦时指出:他们通过教科书建立起了一套阐释标准,从而使文学阐释的实践规范化了,“因而就把文学阐释变成一件可以在大专院校普遍教授的东西”。“把文艺批评定义为需要专门知识的一项活动,这就为研究生教育的文凭制度提供了存在的必要,并支持文学教授们同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们竞争”。③这种现象同样也出现在当今的中国。对于中国的文学教育来说,文学理论的制度化首先意味着学术场域中的权力分配,其次意味着文学理论经过教育机器的生产之后已经变成了一种专门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现行教育体制的组成部分之一,面对现实是否有效反而成了一个次要的问题。第三意味着学生为了适应目前的教育体制规范(如获取奖学金,考研等)而必须接受乃至背诵教科书中的名词概念和知识点,在背诵中和为了种种外在目的的学习中,文学理论由一种“活”的思想变成了一种“死”的学问。这种现象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教师和学生被安排到分类森严的文艺学体制当中,从选题到答辩都受到严格的规范,几乎成了在现今文艺理论总体框架之内修补的工匠。从这一点上说,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日益演变成了知识分类和学科规划的体制化生产,成为一小部分人专有的话语游戏之所,这无疑会压制文艺学应有的创造性和社会实践品格。”④?

     由此看来,体系化的文学理论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文学经典的阐释模式,这样的模式面对的是文学历史而不是文学现实;制度化的文学理论引导出来的又是一种知识话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这种模式封闭在学校的高墙大院里,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开采、使用但又真气涣散的话语资源,却无法有效地延伸于社会。文学理论因此处在了不尴不尬的境地之中。
    
    
     二
    ??
    
     有必要声明,当我指出现行的文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对文学经典的阐释基础之上时,并不是说它不对(毕竟,文学经典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对它的阐释从来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而是说它赖以形成的文化语境逐渐淡出之后已逐渐丧失了历史的合理性。因为以此种理论培育而成的文学观念来打量现实并进而作出分析判断,将会产生极大的错位。这种错位很可能就是文学理论在文学现实面前已然失效的一个明证。?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文学理论 生长点
最新现当代文学论文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
寻找小说的诗与远方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阅读鉴赏
颜歌小说研究综述
合阳方言中量词“个”的语音浅探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
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俗叙事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阐述
热门现当代文学论文
《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温情与启蒙立场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
浅议鲁迅《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
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现当代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探幽
冰心与基督教——析冰心“爱的哲学”的建立
当代爱情小说的历时性研究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
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