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薪酬预期与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论文

薪酬预期与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7-23

薪酬预期与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一、高职大学生对薪酬的预期

   薪酬的定义有多种,比如,薪酬是报酬的一部分,是雇主或企业为获取员工所提供的劳动而提供的一种回报或报酬。狭义上,薪酬是货币性薪酬,也是直接薪酬,具体由基本薪酬和可变薪酬两部分组成,福利为企业提供的间接薪酬,与直接薪酬即货币性薪酬共同构成总薪酬。还有人提出,薪酬是指员工作为雇佣关系的一方所得到的各种形式的财务回报、有形服务于福利。

   薪酬是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特征,明显地影响求职者对工作的吸引力,从而引发对工作的选择。薪酬的要素有很多,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影响求职者对组织的评价。比如,对个人成就的激励计划对求职者更有吸引力,而基于资历的工资计划显然就逊色了很多,即使是在工资水平同样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薪酬偏好是指员工对某一薪酬制度或者项目所表现出的认知因素为主导的具有情感和意向因素成分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会决定求职者对薪酬制度、薪酬项目自我选择甚至对某单位求职与否的具体行动中。一般来说,个体都有自己的薪酬偏好,事实告诉我们,高工资水平、弹性福利、基于个人的工资、固定工资、基于工作的工资组成薪酬偏好体系。薪酬制度既影响单位的吸引力同时也影响单位对求职者的吸引力。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就业大军浩浩荡荡,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的半壁江山。高职大学生作为社会就业大军的重要主体,他们对薪酬有自己的偏好和选择预期,社会组织在很多程度上也以自己的薪酬体系吸引更多的高职求职者。

   事实和研究资料均显示,我国大学生包括高职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表现在愿意到收入高、职业稳定性好、福利水平高、中等以上城市地方工作。因此,可以说当前中国高职大学生存在着整体对求职单位预期特别是薪酬预期过高的现状。换言之,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对工作薪酬的预期与组织提供的薪酬之间存在着不匹配性。这是因为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能力水平高于组织提供的工资水平,其次,学生的专业以及专业学习状况、学校因素、工作地点、岗位特点以及包括教育背景和经济背景的家庭背景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对起薪的要求。[1]

   二、薪酬期望与高职大学生就业愿望

   通过查文献资料,阅读研究文章和笔者对部分高职大学生的访谈,我们认为,高职大学生在求职中对薪酬的期望总体偏高于本身能力所及范围,这就导致大学生就业不稳定,也影响到我国高职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质量和水平。高职学生的薪酬期望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不完整型薪酬预期。高职大学生对求职单位的薪酬预期范围显得过窄,内容相对单一,只局限在直接获得的工资和预期收入,以拿到手里的现金为最现实的第一要求,往往忽视了薪酬丰富的内涵,看不到福利、发展空间和隐性的待遇。这样的薪酬预期严重不完整,后果是导致大学生过分追求眼前利益,求职标准过于狭窄,这既影响到自身发展的拓展空间,更影响到员工和求职单位之间长期关系的建立,属短期效应。

   二是不匹配型薪酬预期。前面已经表述过,我国当前高职大学生存在着预期薪酬高于实际薪酬的现状和现象,学生的期望和单位能提供的薪酬之间存在着严重不匹配现象。后果就是高职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很难建立起“交集”或者出现“脱轨”,也就是高职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也物色不到合适的人选,一部分用人单位是“求贤若渴”、“一将难求”却少有人问津,另一部分单位却是“踏破门槛”、大材小用,人才浪费。

   三是不自主型薪酬预期。有些高职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认识,思想认识肤浅,对将来的职业发展认识模糊,求职不坚定,对薪酬的预期也不稳定,容易受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从众”或者“跟风”,就业依赖性强,没有自主性。这样的后果就是过多的大学生拥挤在相同的单位或岗位,既影响了自己的发展,也不必要地制造了过度竞争。

   四是不实际型薪酬预期。部分高职大学生在求职中对薪酬的偏好和预期脱离实际,特别是脱离个性特征和专业实际,脱离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招聘标准的实际,过于“理想化”,过分追求高薪酬、低压力、高福利、低风险、高条件、低要求的岗位和单位。这样的薪酬预期明显不切实际,结果是难以修成正果,求不到合适岗位,久而久之求职者心理压力变大,自信心递减,就业焦虑和恐惧情绪严重,就业空间变小。

   从以上分析看出,我国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薪酬预期存在着一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和高职学生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家长的期望以及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也导致高职学生的整体就业水平偏低,就业稳定性差,就业状况不理想,提升空间比较大。薪酬预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薪酬偏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愿望,因此薪酬预期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当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与就业事实之间出现不能有效匹配时,提升就业能力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就业能力与薪酬预期关系分析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之后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演变。1909年英国学者首次提出“就业能力”的概念,他以生理能力来界定就业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包括能够强化就业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还有人认为,就业能力是指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者具备包括个体智力、体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获得协调发展并不断提升的内在潜质,二是劳动者将内在潜能发挥出来并实现结果取得成功,使个体能够适应工作环境,并能持续发展和获得公众认可的能力。[2]    综合以上论述,就业能力是一种适应就业环境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是一种可通过改善和调整自身技能、知识和综合素质,以满足不同职业岗位需要的可以开发和培养的综合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的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等。二是专业能力,就是学生所具有的本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并且运用到就业岗位的能力。三是求职能力,就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准确把握自己来赢取机会的能力。

   当前我国高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整体能力状况是好的,社会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体现在:就业观念陈旧有偏差,部分学生对职业价值判断较为盲目片面,对薪酬预期过高且狭隘,对创业认识欠缺,不愿自主创业;职业能力薄弱,法制意识淡薄,诚信缺失,就业心理脆弱,承压能力不强;专业能力欠缺,尚不能完全满足就业岗位需要,职业岗位转换有困难;求职能力不强,自我认识和定位不够准确,不善于推销自己,把握机会能力需要提高。

   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有三个:个人因素、个人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个人因素主要反映学生本人的职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人际交往能力、薪酬预期、择业动机与心理等。个人环境主要反映学生周边组织能够给予的就业支持,包括家庭社会资本、学校品牌与就业指导两项因素。外部环境主要反映宏观经济社会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包括就业政策、行业需求、薪酬支持(近期和长远)、宏观经济形势等三项主要因素。[2]笔者认为,个人环境和外部环境同属于客观环境和条件,可以归结为一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可以整理为两类因素:一个是学生个体因素,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所说的内因。另一个是外部客观因素,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外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内外因辩证关系观点,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二者在事物发展中各有不同的作用。

   四、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举措

   (一)高职学生自身努力

   高职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影响其薪酬偏好,薪酬偏好影响到个体求职决策及求职能力。薪酬偏好反射出个体的价值观,更受到个体文化精神的影响。高职大学生只有明确自身的薪酬偏好,才能够合理确定求职目标,提高求职能力。主动加强学习,认清形势,准确定位,树立健康正确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主动加强锻炼,珍惜平台,把握机会,奠定坚实厚重立足长远的职业基础;主动自我教育,善于总结,懂得反思,形成精准实际符合自身的职业价值。

   (二)学校工作改进方向

   学校要定位准确,贯彻高职教育方针,以我校为例,坚持“教育为人生奠基,办改变人一生的高职教育”理念,以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为己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品质项目建设,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加强课堂品质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强化专业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努力使学生“专业成才”。

   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建立健全高职就业指导体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等第一课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职业体验中心实训及顶岗实训和社会实践等第三课堂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客观评价社会环境,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增强学生就业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挫折承受能力,正确客观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帮助学生科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把对学生的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求职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准职业人。

   学校要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根据本校和学生实际,培育发展一些品牌工程项目,如我院的传统项目“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在校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也取得一定育人成果;“技能精英培养工程”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几年来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涌现出大批杰出的技能精英,备受关注;刚刚起步的 “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在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素养,职业适应性和发展性,打造岗位引领能力,打造职业精英,彰显办学品牌方面初现成效。此外,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类学生的问题:对于不完整型薪酬的一类学生要帮助他们建立基准的薪酬体系,开阔学生眼界;对于不对称型的薪酬的一类学生要帮助学生调整认知,教育学生理性就业;对于不自主型要开阔视野,增强自信,清醒就业,杜绝跟风。对于不实际型要帮助其认知专业,认知市场和现实,增强理智。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需要学生本人、学校和家庭多方努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了,就业状况就会稳定,就会推动高职大学生整体就业水平,更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而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则是这一切的关键因素。

  

薪酬预期与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论文搜索
关键字:高职 薪酬 能力 就业 大学生 大学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浅析后疫情时代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
试论我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职体质健康档案系统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传统建筑文化课程建设
基于制度规则下的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
1+X证书背景下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