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数据的解读与研究论文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数据的解读与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2-11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数据的解读与研究

  0.前言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高校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不断攀高,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稀缺程度逐步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毕业生近一成失业! 蓝皮书指出,从总体就业去向分布上来看,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在整体严峻的就业背景下,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就业人数虽有所增加,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高职高专毕业生如何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就业率?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方向:

  1.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2010届、2011届连续两届呈现增长。2011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是2766元,比2010届增长287元。其中,2011届本科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工学,其月收入为3297元;最低的是教育学2621元。但是同时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有10.4%个百分点的毕业生为自愿低就业。其中,本科毕业生13.3%处于低就业状态,高职高专为14.6%。也就是说,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约70万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自愿低就业毕业生约为52万人。并且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无业与退休”家庭的毕业生半年后的低就业比例最高,本科为13.7%,高职高专为18.5%。[1]

  2.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2.1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与投资结构之间的矛盾

  从经济结构来讲,只有劳动者素质技能水平不断提升,才能引导地区就业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等不断优化。而低劣的投资结构又成为劳动者素质技能结构提高的主要障碍。正是二者之间的矛盾推动了就业结构的变迁。因此,分析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须注重对二者之间矛盾的考察,这种考察应以高职高专毕业生素质技能结构为矛盾主要方面进行。

  2.2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存在矛盾

  拉姆塞、菲拉迪(Bruno De Finetti)、萨维奇等提出的主观概率概念认为,主观概率和人们对不确定事件的知识有关,概率的确定相当于其知识状态的反映。在人们进行主观判断时,往往由于过于自信而出现偏差。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之间存在矛盾,是因为这些毕业学生在刚毕业时自身感觉良好,定位较高,一味追求舒适工作环境,而实际签约工作单位与期望工作单位之间、实际签约工作职位与期望工作职位之间、实际签约工作省市与期望工作省市之间以及实际签约工作薪水与期望工作薪水之间存在差距,出现摩擦性失业。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总是想通过不停的跳槽方式,找到一份自己满意、且薪酬丰厚的工作。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在2008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5273元。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仅为4461元。

  2.3就业信息不完全

  高职高专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中的一员,要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活动, 就要得到相关职业的可靠充分的信息。但是, 高职高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用人单位拥有确定、充足的工作信息,但并不能获得相关高职高专毕业生(求职者)的全部信息,如人际关系、处事能力、思想品德等。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往往也只得到用人单位在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岗位技术要求、工资待遇、福利条件等笼统的甚至夸大的信息。信息不完全决定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必然耗费一定的时间和成本。

  2.4就业指导工作欠缺

  不仅是高职院校,很多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的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企业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单纯为学生提供就业单位的规模、所招聘人员文化程度、岗位需求等信息,没有对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敬业精神、工作失意心理教育等进行指导[2]。另外,高职高专院校中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就业指导教材单一、陈旧等,都造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形势化。种种客观因素的存在,致使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

  3.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

  3.1提高高职毕业生本身的职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技能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师不仅承担传授知识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成才、如何独立完成工作,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知识、理念和技能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和能力的重任,因此,教师要做到教育培养方法与学科专业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挥教育培养学生的最大作用。其次,实现校内实训,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职业技能型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也是企业人才需求的重点。因此,运用理论―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或”2+1”及“3+2”等的校内、校外结合的教学模式,缩短学生由学校到企业的距离。

  3.2转变就业观念

  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养成良好心理素质,正确对待新形势下的择业与就业是非常重要的。当今社会,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择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过去毕业生毕业就能顺利工作的形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3]。高职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一定要对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标,不高估自己,不低看自己,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求职定位。而且要珍惜就业机会,循着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战胜生理惰性和人性弱点,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

  3.3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得越早,就业准备程度就越好,在同等情况下,找到的工作就越好。从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而言,应该把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前伸至他们入学之初,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

  首先,在入学之初,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发展的坐标,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制定正确的学习计划,根据职业的要求加强培养高职学生道德修养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保证其学生生涯的圆满成功。实践证明,社会需要什么,这对毕业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高职教育的实质应是培养适合企业的技能型人才,让学生明确这一目的,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再次,大力开展择业技巧教育,系统地对毕业生进行技巧训练,并通过模拟人才交流中心市场、社会实践等途径,为毕业生择业技巧的训练提供机会。

  4.结语

  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能力、就业能力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也应该形成一个系统的培养模型,高职院校则是这个模型中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应该转变落后的办学理念,加快改革进程,为培养有较高就业能力的高职学生做好准备。

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数据的解读与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毕业生 毕业 就业 数据 问题 研究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浅析后疫情时代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
试论我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职体质健康档案系统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传统建筑文化课程建设
基于制度规则下的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
1+X证书背景下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