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科学定位高职院校的视角探讨论文

科学定位高职院校的视角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03

科学定位高职院校的视角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53-02

  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将逐步由三年过渡为两年。对此,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现在高职院校的学制大多为三年,在学时上与本科比较接近,再加上一些学校办学定位还不太明确,容易出现“本科压缩型”[1]。那么学制由三年改为两年就能科学定位高职院校了吗?探讨这一问题的视角还有哪些?

  一、学制改革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挑战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主要是面向高中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上没有开设职业教育,这些学生在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基本上是“零起点”[2]。国外的二年制高职的生源基本上是经过了中等职业教育或培训,具有相当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结合国内外的高职状况,发展二年制高职的重点应放到中职后高职上来[3]。这就给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带来很大的挑战:

  其一,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办学条件较差,实训设施或空白或简陋,“双师型”教师严重稀缺,很难达到与中职的衔接;

  其二,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办学目标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这样一来,高职生源就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其三,目前为止,解决高职生继续学习问题的措施是“专升本”。“专升本”确实满足了部分高职生继续学习的愿望,但是“专升本”后,高职生进入了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教育体系。结合国内外关于技术本科的教育现状,我国可通过对传统本科院校进行改造或极少数办学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升为技术本科,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总之,当前我国中职与高职之间,高职与技术本科之间,由于办学标准不明确,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原因,还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因此,高职改革的重点不应是学制,而是内涵发展,通过改革更好地体现高职特色,通过改革,使中职、高职和技术本科能够很好地衔接;通过改革,使企业积极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以此来促进整个职业教育链条的发展。

  二、高职的培养目标应是高职的主要特色

  高职院校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1999年底,教育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把高职的培养目标界定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4年2月,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那么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有什么区别,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哪一类人才更合理呢?

  首先,主要依靠操作技能工作是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区别;而且二者不仅有分工的区别,还有层次的区别。当然,二者还有一定的交叉重叠之处。

  其次,技术型人才具有以下特点:(1)相关的专业知识面更宽广;(2)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3)具备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对这类人才极为重要;(4)成长过程中更强调工作实践的作用。

  最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称职业教育(技能教育)。

  而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称为职业技术学院,说明对高职培养目标还有一定模糊性。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努力根据自己学院发展环境,把培养有特色、有实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教育办学目标的一个基本定位。

  三、课程设置是高职特色的保障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999年才开始大发展,除了一小部分高职院校是从无到有兴建起来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背景:一是中专升格而来;二是成人高等院校转制而来;三是专科院校。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对高职教育的规律、特点缺乏了解,加上受过去举办高等专科教育的经验的影响,因此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评价方式等方面无不深深印刻着普通高等教育的烙印。

  而高职课程应配合就业市场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提供职业养成教育,也应该配合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提供人文和科技素养的教育。基于此,高职课程应包括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训课程和创业课程,这种课程结构满足了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即满足以就业为主、升学为辅的教育功能的需要。

  而纵观国际高职教育课程的主要发展趋向是实施项目课程模式,以改造传统学科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把项目课程结合实训基地建设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及解决思路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总结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因而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就是应然之意。

  就教师个体而言,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就称为“双师型”教师。拥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之“高”的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色,也是高职发展的灵魂所在。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状况,拥有一支数量和质量俱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很多高职院校而言,都很难实现。   首先,从教师的来源看,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直接到校工作,这部分教师学历高,理论能力较强,但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

  其次,从培训机制上看,现有的高职教师专业培训或双师培训,以学术型授课为主,教师很难经过一次培训就真正转变成了“双师型教师”;

  最后,从高职教师职称政策上看,目前,各个地方高职教师职称政策仍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职称政策体系,以学历为导向和主体要素,虽然也有对专业资格证的要求,但一证即可解决,而当前很多资格证书的认证都是笔试,很难解决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因此,即便是高职院校教师也要忙着写论文、读研或读博来提高学历水平,而不是把精力花在提高专业技能上。

  因此,“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高职学院内部力量,根据高职院校开放型发展战略,学校的师资队伍应包括校内理论课教师和兼职实践指导教师两种类型。兼职教师不应当只限于在课堂上讲课,还应当包括在实践场地的技能指导。

  五、开放型发展战略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然涉及学校、企业、社会。高职院校的开放型发展战略首先包括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即工学结合。2006年,教育部颁发实施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其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的开放型发展战略还包括校校合作。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由于政府的推动,“支教”这一校校交流的形式正在稳步推进,而高职院校的校校合作因为涉及高职办学特色这一使命,其合作面更广一些,通过共享资源,提升办学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师转型,创新培养模式。

  这种开放型发展战略把学校的发展与更多的利益主体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社会智力和物质资源,增加了企业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促进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同进促进了学院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就业,使其学有方向,学以致用,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拓展了学院的服务面和办学空间,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在学制体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中,始终贯穿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主线,形成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共同参与高职教育的制度,将其开放战略系统化,是推进高职院校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必然要求。

  六、小结

  当前高职院校的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加强对高职特色的理解和对高职定位的认识,在提高高职办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提升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更好地完成高职教育的使命。

科学定位高职院校的视角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定位 探讨 高职 院校 视角 科学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浅析后疫情时代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
试论我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职体质健康档案系统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传统建筑文化课程建设
基于制度规则下的现代学徒制发展路径
1+X证书背景下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