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高职院校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探析论文

高职院校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5-19

高职院校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以模块教学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应用能力放在首位,体现教、学、做一体化。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核心主干课程,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发展需要。本文以运输管理实务教学创新的方法和意义进行分析。

  一、高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重要性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方式都是以老师讲授知识为主要部分,学生被动聆听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再进行课程后继的实践或案例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就造成了学习与实际工作内容的脱节,所以为了解决这个弊端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改进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高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创新

  运输管理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学习了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后可以将主要内容运用到实践。因此高职院校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目标,应该以运输工作岗位的要求来设定内容,比如有运输调度员、运输操作员、运输管理员等。与传统知识目标相比,该课程应该更注重于岗位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培养。

  三、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创新模式

  (一)教、学、做一体化

  以模块为主本、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把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工作和学习方法,培养其自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以应对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

  (二)采用分模块教学

  运输管理课程采用分模块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分为四个教学模块,即运输基础知识、运输调度线路优化、运输费用核算、综合实训,其中运输基础知识和运输调度线路优化为教学重点和要点。主要介绍三个项目,即运输方式及特点、运输线路优化、布局运输节点,在强化学生操作动手技能方面再增加一个综合实训教学模块,使教学做成一体。

  (三)两线并行、理实交互

  基于真实的运输线路优化为基础,构建两线并行、理实交互的教学模式,同时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用性和职业性。教学分课堂、课后两条线,课堂上以真实的运输管理实务为基础设置四个教学模块进行教学,课外以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运输线路优化,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并把单元实训项目穿插于各个教学中。布置相应的模块任务,按照具体的模块组织学习有针对性的完成不同的教学内容。

  四、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优点

  (一)将教、学、做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大部分高职课堂都是填鸭式教学过程,没有做的过程,没有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学生毕业的时候才发现做不了这个,做不了那个,总结起来是没有学到关键技能。传统的教学已经让知识与实际脱节了,在课堂上不是单单的承载学习内容,更应该涵盖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

  (二)变教学内容为岗位要求

  我们需要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有的放失,找到自己的工作,胜任工作的能力,找准自己的岗位,因此,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就要求学生为找工作打基础做准备。以岗位要求来学习课堂内容,把基础专业知识、能力专业知识、素质专业知识转化成职业技能知识,培养更优秀更出色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要使高职运输管理??务课程的教学模式适应当下学生的就业形势,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压力下顺利就业。当务之急就是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办法,把课程内容岗位化,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更好地适应未来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运输管理 高职 实务 院校 运输 模式
最新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
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困境与路径探略
新时代女性职业发展探究
浅析高职英语教学中课堂导入的原则和方法
济南市体验式拓展培训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动力链视域下功能性训练方法与传统体能训练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幼教专业体育教学中的应
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
热门职业教育论文
职教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个性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初探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中学教师招生体验的个案研究
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兴衰的制度主义分析—“市场化
论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高职发展的对策